项目名称 | 姚剧 | ||||||||||||||||||
传 承 人 | 姓名 | 寿建立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6.1 | 民族 | 汉 | |||||||||||
文化程度 | 从艺 时间 | 38年 | 健康状况 | 良好 | |||||||||||||||
详细地址 | 余姚北宾江路115号 | 电话 | |||||||||||||||||
擅演剧目 | 担任角色 | ||||||||||||||||||
《红云岗》 | 方铁军 | ||||||||||||||||||
《艳阳天》 | 肖长春 | ||||||||||||||||||
历史沿革 |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二百武士余年的发展历史。因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称“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名“鹦哥戏”。 早于清乾隆年间,已有“姚滩”职业班社盛演于余姚、上虞城乡,因多在“灯节”前后演出而称之为“灯戏”或“灯班”。“姚滩”不仅盛行于本地,并不断向外流传,直至上海,曾与“小歌班”(越剧前身)艺人合作演出于“华兴园”。“姚滩”艺人马楠木、周兰英,,均挂牌演出于“永乐园”、“高升楼”、“如意楼”等演艺场,在旅沪的宁绍帮中曾红极一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山宝、大桂香演唱的《卖小糖》一剧,曾由高亭公司管制唱片。鼎盛时期,曾有“姚滩”职业班社五十余副。 1953年,由黄承炳等七十位“滩簧”艺人组建了“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余姚滩簧”定名为“姚剧”,同年11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余姚姚剧团”(系迄今为止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从此进入姚剧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姚剧在“滩簧”时期的演出阵容一般为“四花”(生角)、四旦,上海剧目多为一花(生),一旦的“对子戏”何多角“同场戏”,如《前、后落发》、《打窗楼》等称之为七十二本传统戏。 姚剧音乐以流畅、活泼见长而极具民间性;姚剧的唱腔曲调是以“基本调”为骨干、“小调”为辅助的“板腔体”,具有节奏明快流畅,唱词淳朴通俗,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姚剧的道白通俗易懂,极具风趣幽默何诙谐;姚剧的表演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为流行地域内的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 ||||||||||||||||||
演出剧目 | 《红云岗》《艳阳天》《江姐》《乔老爷上轿》《于无声中》《真假爱情》《碧落黄泉》《啼笑姻缘》《欺嫂失妻》《三县并审》《烦恼的喜事》《双推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浪荡子》《强盗与尼姑》《沙场泪》《野杨梅》《桃园记》《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 | ||||||||||||||||||
声腔与流派 | 因为是民间剧种,没有像其他大剧种那么明显的声腔、流派 | ||||||||||||||||||
艺人与行当 | 略 | ||||||||||||||||||
服饰道具 | 服饰大多为旧社会时期的衣服,道具最开始为一桌两椅即可,但是由于现在资金等的投入使得现在的剧目比以前的有所改进,现在舞台一般开始有复杂的布景,有的剧目气势开始恢宏。 | ||||||||||||||||||
伴奏乐器 | 属于一般的伴奏乐器 | ||||||||||||||||||
生存现状 | 像此类小剧种只在小范围流行,大家一般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现在由于政府的重视开始对其保护和发展,有不少剧目获奖,也开始有大制作像《王阳明》等出现。姚剧在余姚发展的还是很不错的。 | ||||||||||||||||||
相关资料 | | ||||||||||||||||||
记录稿 (页) | | 录音带或录音光碟(盒/张) | | 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 | | 照片 (张) | 4 | ||||||||||||
调 查 人 | 姓名 | 周宁 | 文化程度 | 大学本科在读 | |||||||||||||||
详细住址或工作单位 | 略 | 电话 | 15858173*** | ||||||||||||||||
调查 时间 | 2008-8-18 | 调查地点 | 余姚姚剧研究会 | ||||||||||||||||
欢迎光临 和山论坛 (http://www.hsbb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