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摘要】目的 了解18-25岁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们采取的行为。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个案深访和座谈会的方法,选取个案时主要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内容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男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动机,从中也透视出了男大学生对“一夜情”、A片的看法;也分析了婚前性行为中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通过男大学生对“责任”概念的理解,并与传统的“责任”概念做对比,引出男大学生建构的一套道德标准;另外还分析了婚前性行为对男大学生人生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心理成熟、现实收获、身份认同以及对婚姻的态度等方面。最后分析男大学生的为避免伤害的行动策略,双方都应该为避孕作出积极努力,而不是仅男性多负责任,女性同样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结论 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观念及其行为都与传统社会下的婚前性行为有很大差异,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值得重视。
【关键词】婚前性行为;社会性别;责任
大学生较易于接受新事物,当然也由于年纪较轻的关系,心理发展并不是特别成熟,带有年轻人的冲动、懵懂和理想,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值得重视。笔者的研究对象锁定在18-25岁的大学生群体,尤其关注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另外一个同样做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研究课题的同学侧重分析女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他们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动机,建构的“责任”概念以及道德标准,还有婚前性行为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
界定一些概念
男大学生婚前性行为观念和行为的研究中,比较难界定的一个概念就是“性行为”。本文“性行为”全部针对异性之间。性科学研究按照性欲满足程度的分类标准,将人类性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性性行为,即两性性行为;二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三是类性行为。潘绥铭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性行为”做了划分。他把“性”划分为独自从事的性活动和人际性活动。人际性活动他又区分为七种——性交合、性交、性爱抚、色欲活动、性交往、涉性的人际交往、性别交往。(潘绥铭,《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跟笔者的“性行为”界定有关系的是前三种。性交合指“阴茎插入引导的活动,唯有这种性交合才最有可能造成怀孕”,性交“包括性交合,但是各种触及或者插入人体其它体腔开口处的、具有性的含义和效果的举动”,性爱抚“指除了性交以外的、双方肉体直接接触的、但又不插入体腔开口处的、具有性的含义和效果的举动”。(潘绥铭,《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当然,潘绥铭也认为“性行为”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因此他的研究中用“性交合”和其他的人际性活动这样的词语来分别指代 “性行为”。(潘绥铭,《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笔者的研究不如潘教授的研究范围宏大,因此方便起见,斗胆把“性行为”主要界定为潘教授所谓的“性交合”这样一个人际性活动,也即第一种分类中的“核心性行为”。因为笔者也考虑到其他性活动,比如口交、肛交,还有性爱抚在大学生群体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经常性地与“性交合”并存的。
“性行为”这个词界定好了以后,“婚前性行为”也就比较好理解了,笔者简单地把它定义为在正式结婚手续登记之前的性交合。下文提到的“第一次”都指初次的性交合。
对研究方法的说明
纵观前辈学者做的婚前性行为研究,大都从两个角度,一个是态度,一个是行为,笔者的研究也基本上是从这两个角度来设计的。李银河对这两个角度是这样解释的:“国外婚前性行为研究普遍采用的度量术语为Sexual Permissiveness,可译作‘性容许程度’,意为对性行为的容许程度,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态度的研究,即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另一类是关于行为的研究,即人们的亲身经历。(此外也有少量将态度与行为加以比较的研究,因为二者往往存在差异,态度开放而行为却比较拘谨)。”(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笔者在访谈中也是从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来提问,分析的时候会提及到态度和行为的对比分析。
笔者在研究中主要用了半结构式的个案访谈和座谈会结合的方法,经历了两场座谈会和5、6个个案的访谈,对这两个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还是有一点体会的。婚前性行为这个话题在目前的普通中国人中还是比较敏感的,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对于这种隐私话题的调查,我相信还是通过定性的方法才能取得深度调查的效果,而定量调查只能在概率上做一个了解,另外问卷回收率过高也并不代表调查的真实性,因为人人都诚实回答这种隐私话题的可能性不高。女性主义乐于采用定性的方法,并把定量的研究方法视为“硬方法”,是“男权文化中所谓‘硬性事实’的僵硬定义的一部分”(Reinharz,87)。不过笔者还是主张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正如李银河说的“我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女权主义方法论与男权主义方法论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前者乐于承认和采纳范围更广的方法和技术,其中包括那些并非不严谨只是不那么僵硬的方法和技术。”(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这次研究由于只是毕业论文的资料收集,时间比较仓促,笔者只选择了定性的方法,相信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用定量的方法来发展自己的观点。
另外,由于这次也尝试了隐私话题的座谈会调查方法,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座谈会上往往是一些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喜欢发言,而他们的意见就会主导座谈会的舆论方向,特别是这种隐私话题的座谈,如果性格外向的人的观点比较倾向于某一观点,整个座谈会的就倾向于某一观点,因为在大学生这样较低调的群体中谁也不愿意在这种敏感话题上当枪靶。有一场只有男生参加的座谈会就体现了这一点,当然在此之前笔者也设想了另一种情况,如果性格比较外向的主导舆论走向的人的观点比较开放,会挖掘出座谈者很多平时深埋在心底的观点,这种头脑风暴法容易形成集体无意识,可能说出来之后连被访者自己都惊讶地发现自己会有这种观念。只有女生参加的座谈会上体现了这一点,导致了代表总结发言时出现了女生普遍赞成婚前性行为而男生普遍反对这样的两级分化。后来笔者又单独访问了几个参加座谈会的人,就达到了深度访谈的目的,了解了他们各自的观点,与座谈会总结发言得出的结论不同。这样看来,座谈会与个案访谈是很好的相互补充的定性研究方法。
已有的调查成果
在笔者着手调查之前,也参考了前人做的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研究,发现大都是定量研究。比如潘绥铭做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的调查,通过1991年和1995年的数据对比,发现大学里拒绝“性革命”,大学生爱上的异性人数、异性亲密朋友的人数、接吻过的人数都有所减少,他们的人际性行为确实没有增加。潘绥铭把这一现象归结为1995年比1991年的男大学生倾向于“志向远大”,所以他们不愿意因小失大,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女生则比1991年更倾向于选择言行谨慎,所以不大可能更多地发生人际性行为。在他1997年再次做的一次调查中,顽固地坚守“无论如何,处女膜都必须完整”的传统观念的本科生居然只有16%,而女生这个观念高度显著高于男生,已经接近20%。
另外一个调查是2000年底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做的青年婚前性行为网上调查。有和没有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各占一半,有的占51%,没有的占49%。在发生第一次婚前性行为的动机中,90名投票者有6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第一次发生婚前性行为是因为“情到浓时,自然发生”,其它较多人选取的原因依次为:对方要求(36%);好奇(32%);已认定对方为结婚对象(28%);一时冲动(26%);浪漫对象的情境之下(24%);解决个人生理需要(19%);寻求剌激(16%)。发生婚前性行为之后,认为“增进彼此的感情”(27%)及“使我增加对情感上的承诺”(22%)为较突出的组别。但若从正面或负面答案的角度看,选取负面答案的总和人数则较多。如重新来过,是否愿意发生婚前性行为,选取愿意的人与非愿意的人比例是2.5:1,但与上一项指标结果相比,虽然当中有部份人事后觉得有负面的感觉,但仍无悔自己当时的选择,可见当时意志虽然迷惘,但仍是经过思考的决定。关于是否在意结婚对象为处男/处女的调查上,答在意比不在意的票数多2票,为89:87。但与74%的人接纳婚前性行为的调查结果合并分析,可见理想与现实是有一段距离,若自己非第一个“经手人”,他们就未必能释放自己,这并非完全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是情感上仍有芥蒂,这套有条件式的或双重标准式的标准,仍值得研究者深思。
前人做的婚前性行为的研究,让笔者对大学生和青年这个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有了一定了解,自己的调查结果与此有一致性,也有区别,将在下文详细叙述。
笔者的调查分析
笔者将从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动机、行为中的性别角色最后到婚前性行为的影响这样一个逻辑过程来分析。值得说明的是在对行为中的性别角色的分析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几个概念的重新演绎,比如“责任”、“道德建构”,来揭示婚前性行为中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
首先,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动机。
男大学生大多出于好奇心、生理需要、感情需要这几种心理,还有就是浪漫环境的引导。比如小F认为的“生命中这么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尝试过”。男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大都是“情到浓时”的结果,有一年多的感情基础,稳定的性伴侣也大都是女朋友。另外,舆论压力促使男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因素很小,男大学生大都认为大学里谈论婚前性行为的话题很少,而且比较敏感,同学之间互相知道是否发生过的情况不太多,所以不存在发生之前的舆论压力,当然如果同伴群体不是大学生,则舆论压力是有的,比如小H的高中同伴群体。但是我也发现,发生了以后,男大学生如果碰到这个话题则较喜欢参与,不希望被别人看作没经验,有时候甚至当作社交的资本。
在笔者的访谈中,对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动机中的两种情况较为吃惊。一种是生理需要在浪漫环境引导下的一夜情形式的婚前性行为,一种是男大学生在A片影响下所发生的婚前性行为。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情况分析一下。
(一)婚前性行为中的一夜情现象
调查中不少男大学生的初夜是一夜情的现象,让笔者很吃惊,以前认为男大学生受过良好教育,对性行为中的感情因素要求会比较高,但小H的解释在笔者看来还是比较能理解的,“要是有需要就可以,感情需要也是一种需要,生理需要也是一种需要。两个人可以为感情,也可以为生理需要,性不是完全为感情而生的……第一次我觉得不应该看成是对自己感情坚贞与否的依据。也就是说一个人不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是个感情放荡的人”。这说明在男大学生中对第一次的概念比较淡漠,一切可以促成性行为的因素都可以促成第一次的发生,第一次和以后的性行为没什么区别。
很多其他案例也说明即使有了固定的女朋友或结婚以后,男大学生都认为自己不排除有一夜情的可能性。一夜情现象的存在说明男大学生对于性的态度正在改变,有时候就是纯粹地为了体验不同性伴侣的感觉,把性这种东西看的很单纯,而不总是把性看成与生殖、感情密不可分的。
(二)A片对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影响
对于好奇心和生理需要这样的动机,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是与A片的引导分不开的。案例中男大学生多次表示自己都看过A片。在与小H的访谈中有这样一段:
朱: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看A片的呢?你觉得A片对你的性意识有什么影响?
H:高一,A片对我的性意识,可以说是让我知道性,对性不陌生,你想想,就现在中国社会这种教育体制,根本无法满足我们对性知识的需求,或者是跟不上需求。
朱:你是说A片对你有了性启蒙的了?是否也引导你去尝试一下呢?
H:有的,看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
A片对男大学生的性启蒙当然不是健康、科学的启蒙,但在正常性教育渠道堵滞的情况下,需要得到性启蒙的心理就促使男大学生向A片寻求引导,另外现在的传播渠道非常多元化,家长、学校的禁止、惩罚作用是小于寻求性启蒙需要的作用的。因此,笔者呼吁学校正面地进行性教育,而不是怕这种教育引来洪水猛兽,既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青春期对性的需要是极为正常和必要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非要拐着弯引导学生回避这一问题,而不是消除神秘感,告诉学生如果看待“性”呢?主动地引导总比消极地补救来的效果好吧。A片除了误导生理上的不科学之外,也误导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观念,比如A片里永远都鼓励男人把女人当作二等公民,青春期埋下了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不利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成长的。
第二,婚前性行为中的性别角色。
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男大学生在婚前性行为中的性别角色与传统性别角色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男女性别角色分工不像传统性别分工那么明显,婚前性行为并非是男性“赚”女性“赔”的一种行为,或许“双赢”更合适,所谓“负责任”也并不是男性总要为女性负责任,并非结婚就是负责任的表现。
笔者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关注婚前性行为中的性别角色,一个是男大学生的新“责任”概念,另一个是男大学生建构的道德观念。
(一)婚前性行为中的新“责任”概念
男大学生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前性行为也不例外。小Y就认为,如果说对女人有伤害的话,那么对男人也是有伤害的。他当然侧重的是感情方面,他也承认如果发生意外,对女性的身体是有更大伤害的,他所谓的“负责任”就是“对她好,不轻易舍弃”。小F也认为婚前性行为中不存在男性伤害女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一个觉得男的老觉得占了便宜,女的老觉得吃了亏,就不是一种很好的关系,认为达到“双赢”是最理想的状态了。所以,很多男大学生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是感情主导,而非世俗的所谓“负责任”概念——跟一个女性发生了以后如果分手了就是抛弃,男大学生大都认为自己不会理睬世俗的观念,如果没有感情了,他们会选择分手的。
这里也要区分两种情况,如果女朋友为自己流产过,有的可能在分手问题上比较犹豫,而有的还是以感情为主导,不理会是否流过产。因此大部分男大学生的所谓“负责任”概念并非世俗认为的结婚,而是“会跟她继续发展,疼爱她”、“我要她更幸福”,并且如果以这个要挟结婚的话,都认为是很可恶的行为。
另外笔者也发现,这种新“责任”观念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比如小X跟第一个女朋友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之后,当时就想跟她结婚,“因为我想要一个很长的婚姻来让她一直在我身边”,但是重大的分歧迫使他们还是分开了,他现在的想法就是结婚并非负责任的表现,而是让她更幸福才负责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新责任”观念与传统的“负责任”观念有很大不同。传统观念认为,婚前性行为就是男人欺负女人,男人“赚”了女人“赔”了,所以男人要为女人负责,负责就是结婚,养女人一辈子,否则就是没良心。这种传统观念在男大学生中很少存在,当然座谈会上也有男大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成熟的、没必要的、弊大于利的”,“负责的表现就是结婚”,但从笔者调查的个案看来,持有这种观点的男大学生是相当少的一部分。
社会性别,作为社会的构成,指的是通过社会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期望和行为(Epstein,1985;West&Zimmerman,1987),也就是男权社会中,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就想当然形成的男人应该做什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女人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的这样一种社会分工。但是大量研究结果证明,社会环境和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比自然和生物现象的影响大。正如爱波斯坦(1985,P.441)所解释的:“……除了性和生育功能外,男女生物上的差别对他/她们的行为和能力几乎没有影响;甚至在早期社会化中所形成的社会性别特征,也可能被成年后的经验所改变。……社会权力的分配对男女所处不同社会状况的影响,要比他/她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差异的影响大得多。”爱波斯坦的这一观点能很好地解释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差异。男大学生在大学时代的社会化跟高中、初中时代的社会化过程是不太一样的,大学时代思想多元化,而且知识来源的渠道也多元化,高中、初中时候较多地会只听到传统或说正统思想的声音,因此大学时代的社会化给男大学生的经验就跟传统的经验很不一样。大学里异性交往也比较频繁,这种日常互动也给了男大学生很多现实的经验,会改变传统的关于社会性别的看法。另外大学生群体一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拥有了较多的资源——现实的或潜在的,因此他们容易接受最先进、最开放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这种资本,也能感受到社会赋予他们的接受新思想、带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大学里的女性也是被社会认为地位较高的女性,这样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相处起来就比较不会理会世俗的男女角色分工,就很好地印证了爱波斯坦关于成年后的社会化比生理差异对人生经验更有影响的观点,因生理差异来分配社会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而应该随着个人社会化的成熟逐渐形成。
(二)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道德建构
1、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的道德建构
传统观念认为男性都有双重道德标准,即允许自己有婚前性行为,而一定要求妻子是处女。在笔者的调查中,却发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少。
朱:你介意女朋友或妻子不是处女吗?
Y:不介意,甚至更多的事情我都不介意。
朱:但是我觉得你把第一次看得满重要的啊,为什么会不介意女朋友的第一次那么随便给了别人呢?
Y:要是她是我的女朋友,我就会足够喜欢她,不会介意这些事情的,只要足够喜欢她就能是我女朋友。
朱:是完全相信她,还是根本不想去怀疑?
X:相信。说实话,不在意。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一定要相信或者怀疑的。因为本身这个对我来说就不重要。那么我又何必在这不重要的事情上纠缠呢?
朱:你的女朋友以前有过经历的话,你介意么?
G:我根本不当作什么,对我而言,只是个人选择的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但是在我面前,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我喜欢的女人而已。
可以看出,男大学生主要是靠是否爱她作为维持关系的标准,而非是否处女。而对自己发生婚前性行为的解释就是感情和需要这两个因素,不因为没有结婚就压抑自己的需要,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发生之后也大多可以做到“负责任”——继续对她好,即使分手了,也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或现实问题,并不因为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就不珍惜了,也不会因为发生过以后就一定要结婚。就象前文小H说过的“感情需要也是一种需要,生理需要也是一种需要。两个人可以为感情,也可以为生理需要,性不是完全为感情而生的……第一次我觉得不应该看成是对自己感情坚贞与否的依据”,这是当代男大学生对自己发生婚前性行为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德建构。
对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女朋友分手,男大学生也普遍认为是性格或一些现实因素,他们并不把“性”作为一定在一起的原因,如果没有感情了而因为发生过性行为,所以勉强在一起,是非常痛苦的经历。这是有过婚前性行为经验的男大学生的看法,而且他们其中也有的经历了女朋友不是处女,跟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朋友分手的情况,有的比如小G没有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他的态度也是这样的。有一种理论认为,男性属于考虑地很理智,发生的时候比较感情用事的那种,女性则属于考虑问题的时候比较感情用事,而一旦事情发生了就很理智地处理的那种。但是在笔者调查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有的男性也可以从考虑到行为都是很理智的。
2、反对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的道德建构
在笔者的调查中也接触过认为性行为一定要发生在婚后的案例,他们的道德观就是“我强烈反对婚前性行为,于社会稳定不利,违反传统道德观念。不管男性或女性,都不应该有。没有婚姻没有性”、“ 要把性行为看成非常严肃、神圣的事情”。这部分男大学生也没有传统观念上的双重道德标准,他们既要求妻子是处女,也要求自己没有过婚前性行为。部分男大学生思想保守的原因可能在于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的影响。
但是他们也有另一种意义上的双重道德标准,就是不要求别人一定没有婚前性行为,如果朋友有过他们也可宽以待之,但是严格要求自己不可以有。这样的观点看似理智、可行,可是深究一下会发现,纵容别人有婚前性行为就有可能带来自己婚后对象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后果,这样不是又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困境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免有多重道德标准的嫌疑。就是不允许自己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允许其他男性、女性可以有婚前性行为,自己的妻子不在允许的范围内,一定不可以有过。
第三,婚前性行为对男大学生人生的影响。
男大学生普遍认为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之后,人生有了一定变化,体现在双方感情加强、心理成熟、身份认同、社会交往等方面。虽然男大学生普遍对第一次的观念较为淡漠,但婚前第一次的性关系对日后性伴侣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笔者也考察了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姻关系的态度,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
(一)婚前性行为与心理成熟
大部分男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发生过婚前性行为之后增加了很多人生经验,懂得体贴人,为他人负责了,而且变得自信了,对于感情的影响,就是互相多了依赖感,感情上升了一个层次。比如小F说的:“会觉得更有自信,女朋友漂亮、能干,属于自己了,社交时会很有自信的……看女生的时候会从性的方面看了,觉得她性感不性感,另外及时行乐的感觉增加了。”小H说的:“成长成一个男人至少要做过爱吧,这是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就要能够承受各种以前你不能承受的压力,行为上就要能够独立。”也有的男大学生比如小X,认为成熟和婚前性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总归学习得到,婚前性行为对自己最大的影响还是体现在双方感情上。
(二)婚前第一次对人生的影响
笔者注意到虽然男大学生大都对处男处女要求不是很严格,但第一次对人生的影响还是满大的。在小Y这个案例中,他第一次是跟一个并不怎么喜欢的女性,是女方主动要求的,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既然女孩子都这样,就给我对整个社会的道德观的看法的改变,觉得对于性不是很有所谓了,觉得有时候只是生理需要了,但是有的时候心理上的理智还是有点,所以非常的矛盾”,他承认自己对第一次还是很重视的,但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发生了第一次以后,他说:“我对我的第一次满后悔的,我是觉得要是我没有跟她第一次,我不会那么不羁的。”他的不羁指自从第一次以后他先后有过4个性伴侣,这个数量在大学生群体中算是比较多的了,其中也有一夜情性质的。
因此,笔者就有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贞操观特别严重的人一方面可能从来不发生婚前性行为,洁身自好,另一方面一旦第一次不是跟心爱的人发生,以后就可能在选择性伴侣方面比较随便了。比如有的走上卖淫道路的妇女,就是一直受传统贞操观的影响深刻,但是第一次是被强暴的,于是以后就对自己的幸福丧失了信心,在性伴侣的选择方面就比较混乱。
(三)婚前性行为与婚姻观念
婚前性行为与婚姻关系的问题上,笔者主要考察男大学生如果发生过婚前性行为,是否还对婚姻生活有一定期待,另外婚前性行为与婚外性行为是否有直接联系,将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1、婚前性行为与对婚姻的追求的关系
在婚前性行为对婚姻的影响方面,笔者发现男大学生普遍比较向往婚姻生活的,不因为婚前体验了一些婚姻生活就放弃了对婚姻的追求,他们认为婚姻和男女朋友关系不一样的,婚姻跟性也是不一样的,“婚姻生活和婚前性行为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不觉得可以通过婚前性行为了解到婚姻生活,而且婚姻不仅仅是为了性生活”,“难道结婚与性行为能等同么?结婚是有更大的责任的,会有后代,这个就可以算,没结婚,不高兴了可以分手,但是结婚了离婚是不一样的,还有亲戚朋友对于谈朋友是不会参与进来的,结婚以后就都是一家了,不一样了”。同时也因为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特别在男大学生这样以后将要面临事业拼博的群体中,他们想要结婚也是为了寻求安定感,比如小F认为“我其实很讨厌一个人生活的,想和异性一起生活。我觉得结婚挺好的。有时候人真的想要一种安定感,如果对方又能吸引我的话,我想我会结婚”,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把结婚当成人生避风港的想法,婚前性行为虽然可以给他们感情需要和生理需要的满足,但安定感绝对没有结婚强烈的,所以,男大学生大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对于为了婚姻的幸福,会不会向婚后对象隐瞒自己婚前性行为经历的问题,男大学生大都表示会向婚后对象坦白,“如果这点她不能接受的话,那么连在一起都不必要了。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两个人如果产生了分歧,就说明本身的观念不一样,那就不要在一起。而且我会在两个人在恋爱之前就先说出来的”。小F的观点则比较有意思,认为会向婚后对象坦白,但会比较讲究策略,“本质上不会隐瞒,但可以讲究策略,一个说成两个,经历很长时间说成很短时间。”也有的男大学生认为这是自己的隐私,夫妻之间也许要保留一些空间,所以不会向婚后对象坦白。反对婚前性行为的男大学生则更坚决地反对向婚后对象坦白婚前性行为的经历,“我告诉你们一个“铁的事实”,根本不要去说自己以前做过,这样只会造成关系不稳定”。这部分男生则从影响婚姻关系的角度反对坦白,而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生则从感情因素强调要对婚后对象坦白。
2、婚前性行为与婚外性行为的关系
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是不是有直接联系,在大多数有过婚前性行为经历的男大学生的案例看来,他们大都不排除有婚外性行为的可能性,“不排除婚后我会有其他感情的可能,这就需要一些策略吧,不让老婆知道,我觉得知道是对她的一种伤害,不知道就没有伤害了,我还是会想维持婚姻的”。笔者认为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有直接联系的假设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小F认为自己感情比较充沛,不管是否结婚,都会由感情主导两性关系,所以他也认为自己有可能会发生婚外性行为。大多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男性都是有感情和生理需要的因素,这个不一定只在婚前有,婚后也可能有。所以婚前性行为通过感情和需要这个纽带,跟婚外性行为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行动策略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除了了解到男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以外,还从他们的实际行为中了解到了他们为避免伤害,自身建立的一种行动策略,这一点也是值得研究者重视。
(一)积极采取避孕措施
男大学生大都赞成必须采取避孕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对女性的伤害和对感情的伤害。当然对于采取哪种避孕措施在男大学生中也是有分歧的。有的倾向于安全套等比较保险的措施,有的则倾向于安全期、体外射精等措施。男大学生大都认为男性应该做得多一些,要知道怎么样保护女性,不赞成女性吃药,而赞成男性的自我克制,为了保护心爱的人作出点牺牲没甚么。当然也有小Y这样更进一步的观点,他认为女朋友也应该去主动做一些事情,比如买避孕套,“不要以为男的不会(不好意思),避孕是一个女孩子懂得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一个男孩子保护女孩子的方式,自我保护也好,爱护爱人也罢,是一样的”。男人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女人也应该懂得自我保护,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所爱的人。如果发生意外,男大学生认为现实条件不允许结婚,所以只能流产,并且愿意更加爱对方来弥补身体上的伤害,他们采取的是直接面对,而非逃避责任。
(二)维系感情和性关系的措施
男大学生认同的良好婚前性行为关系是双方共同主导的,类似弗格森的观点,“理想的性关系建立在充分同意的、平等的伴侣之间,伴侣可以通过协商选择任何性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给与彼此性快感及满足。”(《女性主义思潮导论》,P.90)。如果一方快乐、享受,一方痛苦、担心,男大学生会对这种关系不满意。只有双方都很认同这段关系,并且因为两人在一起而快乐,才是稳定的、值得维系的。不过他们也承认,性意向的发出大多是男性。为了维系感情和性的关系,男大学生会采用继续疼爱、体贴对方的方法。
结尾
在整个调查中,让笔者一直很感激的就是接受访问的大学生们,他们对笔者说了很多心底话,笔者知道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冒很大风险的,而他们仅仅是因为信任我。正是因为他们的坦诚,笔者才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并借此对男大学生群体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作出分析。
当然笔者知道,由于个案的有限性,揭示的现象和事实代表性不一定强,只能说明存在这种现象,另外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的局限,分析的浅薄之处在所难免,但是笔者依然希望此文可以对大学生群体的婚前性行为观念和行为的研究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参考书目
1、《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潘绥铭、曾静著 商务印书馆2000年2月
2、《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李银河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4月
3、《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李银河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4月
4、《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著 艾晓明 等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 杜芳琴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8月
6、《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 2000年8月天津
7、《中国大学生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刑建辉 马爱林 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6月
8、《QUANTITATIVE AND QUANTATIVE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urrent Feminist Issue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TOBY EPSTEIN JAYARATNE AND ABIGAIL J.STEW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