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72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谷超豪孙家栋获最高科技奖 奖金500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4: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代表合影留念。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谷超豪(左三)、孙家栋(左一)上台领奖。


人民网1月11日报道  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

谷超豪:中国著名数学家
谷超豪(1926— )男,汉族,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数学和力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上海数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孙家栋: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
孙家栋曾经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 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
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 金怡濂(192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吴孟超:肝胆外科专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且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李振声:1931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55年的科学生涯中,他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 ,著名植物学家)
闵恩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 王忠诚 (1925— ,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 ,化学家)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烟台人。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
徐光宪: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多项学术大奖。著作有《物质结构》、《稀土的溶剂萃取》等。
沙发
发表于 2010-1-11 14:07 | 只看该作者
5000万也觉得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6:13 | 只看该作者

谷超豪的数学人生:一生尝尽深奥与抽象

谷超豪



中新网1月11日电 综合报道,今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知名数学家谷超豪获得殊荣。谷超豪院士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谷超豪的一生尝尽了数学的深奥和抽象。

谷超豪,1926年生,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在苏联留学的时候,谷超豪就因为研究K展空间的新方法而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当时他的主攻方向是微分几何。在1956年中国制订科学发展规划时,谷超豪就是规划的参与制订者之一,当时他和数学界的一些学者联合提出数学领域要重点发展微分方程、概率论和计算数学。1958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开辟了星际航行的时代,此时谷超豪敏锐地从中看到了偏微分方程这块国内数学领域的薄弱园地很需要发展。

1959年,谷超豪从前苏联回国时,他的研究能力和成就已经接近微分几何研究领域的顶峰了,如果继续从事微分几何研究的话,很快就可以出新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继续他的微分几何研究,而是带着当时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转向了偏微分方程,并取得重大突破。

谷超豪的研究横跨数学、物理学科的多个领域。他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简直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啊。”

1988年2月,谷超豪由复旦大学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职,上任伊始,就着手推动中国科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他的努力下,1992年中国科大“非线性科学”获国家正式立项,谷超豪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大成为国家在该领域研究的南方中心。

2009年10月20日,“谷超豪星”命名仪式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谷超豪在命名仪式上表示,命名是一次极大鼓励,自己在数学研究上只是取得了“一点点建树”,“抚今追昔,我从事数学研究活动已60余年,我一贯认为数学研究要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要不断创新和不断提高,并为此目标而努力奋斗。”

谷超豪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他甘为人梯,献身基础研究,几十年来为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数学人才和教学科研队伍。在他指导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工程院院士3人,直接指导的博士生中有2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6:14 | 只看该作者

卫星之父孙家栋:见证中国航天全过程

孙家栋资料图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1月11日电 今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 “第一”密切相连。


孙家栋,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个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5分的同学,照片要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1958年,孙家栋就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此时孙家栋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和9年前回国时一样,他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这一年他37岁。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 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由此开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 16:16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活到老学到老。。。{:2_16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 19: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个都是数学和物理超NB的,鉴定完毕{:2_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江科技学院和山论坛|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和山论坛

GMT+8, 2025-11-15 04:01 , Processed in 0.16237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19 和山论坛(www.hsbb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