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萧山,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在某个时刻,或黄昏或清晨,夕阳残照或是旭日初升的时刻,流云如年华的虚幻,转瞬即逝,然后美得令行人晕眩。
莫不知曾几何时的萧山,也曾如小乡村无异。
说起农村,我并不陌生,我也生长在农村。村子里到处是参差不齐的房子,有的外墙贴着油光闪亮的钢砖,有的只刷着一层水泥。就连屋顶也各不相同,有的尖,有的平。菜地东一块,西一块,显得杂乱。走在并不宽敞的路上,时而看见一张棒冰纸,时而看见一个可乐罐,虽算不上很脏,但总感觉有些别扭
回忆着震惊全国的衙前革命运动,我们踏入萧山的衙前镇。一个区域小镇,却同时冠有工业强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名号。一面是萧山的经济金名片,一面是浙江和东南地区引人注目的政治活动中心,红色衙前远近皆知。
而作为衙前镇的招牌村-凤凰村,真实地展现了独一无二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难以想象,一个普通的农村。却拥有许多城市都不曾拥有的气派的高层大厦。
踏在宽敞的水泥路上,街道两边的药店、超市、饭店,社区居委会办公大楼,再加上这繁荣的街道画面,构成了一幅新农村和谐而欣欣向荣的画面,看到社区的老人们在活动室里下棋、打牌、聊天,让我们感到他们的生活安逸而自在。
作为衙前的招牌村,凤凰村坐落在我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发祥地和农运领袖李成虎烈士的故乡。先有区域面积2.44平方公里,耕地86亩,农户601户,人口2118人。村级可用资金达27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600元。真可谓新农村建设的标杆啊!
一年一个样
村六年来,集体共投入了资金1.85个亿,建设了三园二区工程,建筑面积达到了17万多平米。其中省小企业长夜基地和商贸园这两块,人均户均各实现50平米,每年租金可达2000多万元,资产增值已到7000万元。村民实现了生活,医疗,养老三大保障。还建立了特困救助协会和基金。随着经济建设,老百姓不禁感叹,真是一年一个样啊!
创新社会管理,建好创业新村
据村长说,凤凰村有近一万多的外地民工,为提升外地民工的生活质量,解决村民乱建乱搭,卫生保洁,安全隐患等问题。村里共投入3700万元建设了一期工程,建筑面积可达3.8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又投入了资金1600万元,建筑面积达15000平米,创新新村实现了“高水平配套,小区化管理,社区化服务,居民化自治”的管理模式。
为此,外地民工特地送来一份锦旗。
凤凰村6年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来凤凰村考察,检查的省市领导很多。近几年来,凤凰村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等很多荣誉称号。
红色发祥地
谈起90年前的那场农民运动,凤凰村很多老人都有记忆。寻访中,讲解员谈到这样几个细节,在寻访队员脑海中挥之不去。军阀审问李成虎:你讲出还有谁(组织运动),我马上放你回家去。李成虎不为所动:“这个事情,是我们老百姓自己搞起来的。”他什么都没讲,短短几天时间就牺牲了。
与李成虎一起被抓的几位革命领袖都是硬汉子,被严刑拷打也从来不流眼泪,监狱里的饭也不肯吃,说要跟军阀“撑硬头船”,家里人去探监,送了一些鱼鲓去,也不肯吃。
每每说到这些细节,胡和法不禁老泪纵横,也深深震撼了寻访队员的心灵。
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让一些年轻人觉得那段革命斗争离自己很远。如今重访历史,队员们开始思索: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支撑革命先烈的,究竟是什么力量?
在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革命先辈的历史遗物前,我们驻足良久,心中无不感叹,真无法想象当时斗争条件那么艰苦。而我们从一个个故事中,又不难发现,先辈们革命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信仰。他们从来不曾考虑过个人的得失,心中只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之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们何尝不爱自己的亲人?但相比于小家庭的温暖,民族、国家、人民的分量在他们心中更重。”虽然生命短暂,但他们不是天地间庸庸碌碌的过客,而是犹如流星,通过燃烧自己,照亮了旧中国的夜空,引导、激励着更多革命者前行。
时间的流逝,不但不能冲淡村民对烈士的深情,反而使之变得更加浓烈。
每年清明,有近万人来到李成虎烈士墓前献花、祈福、扫墓。衙前镇副镇长李朱方告诉寻访队员,一些年老的村民仍然倔强地坚持每周扫一次墓,来烈士墓转转,仿佛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是党给了我幸福的日子。”凤凰村64岁的老党员项长根由衷地说,他无法忘记,解放前他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新中国成立后,境况才慢慢好起来。他还在党的利民政策下,开起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纺织企业。
虽然我只在凤凰村呆了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却改变了我脑海中的农村形象。祖国在变化,农村在变化,我想,凤凰村只是千千万万新农村中的一个吧。
浙江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杭州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