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蚕花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扫蚕花地第三代传承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德清东部水乡地区的小歌舞。该舞在蚕乡具有重要礼仪性质。多于清明前后,在农家厅堂中表演,在乡村举行“抬马鸣王菩萨”(蚕神)的庙会上表演。 |
| 《扫蚕花地》为女性表演表演的单人歌舞。表演者着红袄红裙,头戴“蚕花”(蚕妇簪带的一种彩色纸花或绢花)。发髻插鹅毛(蚕用工具),手托铺有红绸,缀满蚕花的小蚕,在小锣小鼓伴奏下登场。先走一圆场亮相,象征“蚕花娘娘”(蚕神)给农家送来了吉祥的蚕花。然后,边歌边舞,做出“扫地”、“糊窗”、“喂食”、“掸蚕”、“煽火”、“采桑”、“放蚕凳”、“捉蚕”、“抛蚕”、“插冒顶稻草”、“摷丝”、“送茶”、“扛木头”等虚拟性生产动作,唱出三十八段歌词,以表现养蚕乃至丰收的全过程。最后,在表演者高举蚕匾东家主人接过蚕匾的高潮中结束。 |
| 《扫蚕花地》分为前奏、曲一、曲二
《蚕桑丰收舞》;《采桑舞》
|
| 乐器:二胡,笛子,三弦等
道具:蚕花(竹篾制),直径45厘米,周沿糊彩纸穗,系红纸蚕花;鹅毛(白色),长约20厘米;长把扫把,上插一朵红色纸蚕花;白折扇,红绸边;红绸手绢;秤一把
服饰:头插一朵桃红色纸蚕花,后梳发髻,髻左侧插白色鹅毛一支。穿红色大襟上衣和红褶裙,上绣彩色图案,以及绣花鞋
|
| 有三代人继承过这种小歌舞,第一代:周金囡(女,1900年生)、杨筱天(女,1911年生);第二代:娄金(女,1944年生);第三代:杨佳英(女,1962年生)
现被列为湖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扫蚕花地》风格端庄娴静,动作稳健利索,在德清县流传着七种曲调和四种不同的表演程式。知名艺人有20余人,以德清县曲艺协会副主席杨筱天最为著名。杨十三岁即演此歌舞为生,并将愿意清唱为主发展为用二胡、笛子、三弦等乐器伴奏,嗓音柔婉,表演细腻,1930年前后,名闻嘉湖水乡。
在上世纪50年代德清县文化工作者,根据《扫蚕花地》等题材窜工作了《蚕花丰收舞》,参加浙江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优秀奖;1963年剧作家,顾锡东根据“姑嫂养蚕室”原型创作电影剧本《蚕花姑娘》;70年代郭涌、蔡海泉、创作《采桑舞》,参加嘉兴地区文艺调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80年代创作《桑园情》参加浙江第二届音乐舞蹈节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
|
|
|
记录稿
(3页)
| 以照片形式出现
| 录音带或录音光碟(1盒/张)
| 用照片形式记录
| 照片
| 见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