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布龙
|
| | | | | | | | |
| | | 他从小就接触了,但真正正式参加的确是在16岁,直至如今。 | | |
| | | |
| 独创了半起伏、蝴蝶式、水荷花、高塔盘等造型
开设了神龙制作坊,在30年内为省内外舞龙队提供了500多条高质量的布龙 |
| 据《奉化市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境内已有舞龙,俗称滚龙灯、盘龙灯,初为谷龙、稻草龙,后在草龙上盖上青色或黄色龙衣布,逐渐演变为竹篾扎龙头、龙脚、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奉化市山川秀丽,有很多山涧渊潭,传说这些深潭为藏龙之处,称为龙潭。每当亢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农民们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祈祷,向龙王求雨。见潭中蛇、鳗、蛙等动物,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把“龙”送回原潭时,要举行“送龙行会”,其间有舞龙表演。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奉化人)《观村中祷雨》诗曰:“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可见奉化请龙求雨之风既古又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舞龙这个民间习俗。 |
| 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是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40多个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三个过渡动作。具体舞蹈动作有盘龙、龙抓身、挨背龙、龙搁脚、左右跳、套头龙、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直伸龙、快跳龙、滚沙龙、大游龙、小游龙和龙钻尾等。其中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技巧。 |
| 以竹篾制成骨架,又用布料作龙面、龙肚,在形制上有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二十七节不等,一人持一节。龙身既有龙面布,也有龙肚布,外观优美。十二节以上的布龙制作得粗大结实,各节可以点燃红烛,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犹如真龙凌空飞舞,但形体庞大,演出场所受限,唯有九节龙由于节数适中
|
| 1997年7月,在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暨“龙庆杯”邀请赛上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奖”双奖;
1997年9月参加全国万里长廊现场会比赛荣获金奖;
1999年12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迎澳门回归中华布龙大赛”荣获银奖;
2002年5月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舞龙舞狮比赛中获舞龙全能、舞龙规定套路、舞龙自选套路第四名
2003年夺得省舞龙比赛冠、亚军。
2004年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风从东海来》的优秀节目评选中荣获金奖;
2004年10月获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龙舞项目第三名;
2006年4月获第六届全国龙狮锦标赛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龙狮项目优秀表演奖
|
| 2008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551名代表性传承人。宁波市奉化布龙传人陈行国名列民间舞蹈类传承人之一。他也是宁波目前唯一的国家级 “非遗”传承人。
|
| 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龙、赛龙的传统,且规模颇有可观。建国以后,奉化布龙的影响日益远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多次获全国和省内外大赛高奖。
活跃在社区、集镇和村落之中,他们经常参加各类商贸、庆典活动,在经济交往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
|
|
|
记录稿
(页)
|
| 录音带或录音光碟(盒/张)
|
| 录像带或录像光碟(盒/张)
|
| 照片
(张)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