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木犊的凹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城市规划原理老师咋这么变态的哇!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9-6-14 16:23 | 只看该作者
我把我的上次考试的重点发到论坛上好了,你们可以看看哈%@06
17
发表于 2009-6-14 16:23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城市
    城(    ):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
    市(    ):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
城市=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城市是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
    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
城市雏形期:大约为3000~2000BC
城市基本形成的时间:夏朝后期
         形成的标志:二里头城遗址
中国古代城市
商代:偃师尸乡沟商城(早期)
            郑州商城(中期)
            殷墟(河南安阳,晚期)
中国近代城市
    由租界发展的城市(上海)规划
    外国独占的城市(青岛)  规划
    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与交通枢纽城市
    嬗变中的传统城市
    日本侵占地的城市
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地城市
中国现代城市
    恢复与起步阶段(1949~1958)   新兴工业城市        北京
    动荡与中断阶段(1958~1978)
迅速发展阶段(1978至今)
国外古代城市
古埃及
    孟菲斯(白城)
         第一王朝时期(3200 BC)
        第三王朝时期(2800 BC)  英霍特重新规划建设
    卡洪城
        十二王朝时期(2000 BC)  特点:明显的分区
    阿玛纳
        新王朝时期(1370 BC)      特点:布局自由;分区明确;城市中心(皇城)凸显

古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和古亚述)
    波尔西巴
        3500 BC      
        特点:分区明确;城市中心建于高地之上,为宗教、社会活动中心
    吾尔城
        2500~2100 BC
        特点:同上
    巴比伦城
        3000 BC;650 BC重建
        特点:两套城墙;明确的中心轴线
古希腊
    雅典
       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    、卫城    )
古罗马
    古罗马城
        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
        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    )
中世纪时期
    锡耶那(意大利)
        特点:自发形成;教堂(哥特式)为中心;城市道路曲折狭窄;
              城市与建筑尺度宜人具有亲切感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特点:城市三面环水,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圣索非亚大教堂(拜占庭式)
文艺复兴时期
    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
        特点:不同时代建筑的组合;空间的艺术
    罗马
      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
        特点: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罗马城市改建
        特点:整齐、秩序的城市轴线系统
绝对君权时期
    巴黎
        宫殿(卢浮宫)
        宫殿园林(凡尔赛宫)
        城市轴线
国外近代城市
    伦敦
        1666年 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   仅有部分实施
        城市无序蔓延
    巴黎
        1853年 奥斯曼改建(古典主义和唯理主义)
    华盛顿
        1791年 朗方规划(巴洛克+古典主义)
    堪培拉
        1912年 格里芬规划(巴洛克+古典主义)
新城市的建设
18
发表于 2009-6-14 16:24 | 只看该作者
花园城市(莱切沃斯、韦林)
               卧城、卫星城与新城(哈罗、坎伯诺尔德、魏林比、密尔顿•凯恩斯等)
        新建大城市(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已有城市的改建、重建
        邻里单位与社区运动、居住区建设
        大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
        步行街、商业街区、郊区购物中心的出现
        古城、古建筑保护
        城市中心的复兴改建
    大城市地区、城市集聚区、城市群的出现
城市发展历程总结
    纵向:城市的发展演变
        数量的增多
              规模的扩大
        功能的复杂化
        类型的多样化
        城市面貌的改变
     问题1:什么叫城市?
    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汉语词典》)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不同学科对城市的不同认识:
        历史学
        政治学
        社会学
        经济学
        地理学
        城市规划学:以人为核心,以空间与资源、环境利用为手段,以聚集经济效益
                      为特点的社会、经济及物质设施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城市的特征:集聚
城市的特征
具有非农业的职能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城市的界定
    问题2:一个地域单元达到怎样的衡量标准可被称为城市?
    城市设立标准:
        人口规模
        职能
        地域特征
我国的设市(包括市与镇)标准(作业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
    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化水平:
    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市化的内涵:
    形式城市化(人口与非农活动向城市集中;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

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进程加快

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性
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积极变化:
        城市规模扩大;
        产业结构高级化;
        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准提高;
        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城市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西方古代城市发展比较

        中国        西方
城市总体布局         规整        自由
城市道路系统        方格路网        不规则的放射环状路网
城市中心        宫殿或官府衙门        教堂、市政厅、广场
城市及其建筑的特性        封闭性(城墙;用墙封闭的院落,建筑处于中心)        开放性(文艺复兴开始后,城墙被拆除,外向型的广场开始处于中心,由建筑围合)
城市核心职能        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经济中心
与农村的联系        城市统治农村并依赖于农村存在        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相互依存(早期)
城市自治,相互独立(晚期)
19
发表于 2009-6-14 16:24 | 只看该作者
城市统治者        皇帝或官府         封建领主(早期)
具有统治权的商业家族、城市议会(晚期)
与自然的联系        亲近,自然环境引入城市
(山体、水体、自然山水园林)        排斥(晚期才出现园林,但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古典式园林是具有强烈几何形式的人造园林,而英国自然式园林师法中国)
在区域或国家中的地理分布        农业发达地区的中心;
水运发达的河港地区、运河两岸        陆路交汇,商贸繁华的地区
沿海(地中海)地区,海运发达的商贸港口

我国现行设市标准(1993年

我国现行设镇标准(1984年)
    乡域总人口≤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2千的乡;
    乡域总人口>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人口占全乡人口>10%的乡;
    其它特殊地区,非农人口<2千,如有必要也可设镇
现行设市、设镇标准的不合理之处
    用大量县域指标作为设市标准,失去了城市本来的含义。
    设地极市引起地区改市热潮,容易造成小市带大县、带多县的局面。
    县改市标准走入误区:市比县好,市比县大,造成盲目的“建市热”。
第五次人口普查确定的城市地域(市区、镇区)
    设区的市
        人口密度≥1500人/平方公里  区辖全部行政地域(街道、镇、乡)
                <1500人/平方公里    区政府驻地+街道+城市建设延伸到的乡镇
        不设区的市
                市人民政府驻地+街道办事处+城市建设延伸到的乡镇
        镇区
                镇人民政府驻地+居委会地域+城镇建设延伸到的村
                常住人口≥3000人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地区

城市规划的概念、实质

城市规划的概念:
    规划--①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②做规划。(《现代汉语词典》)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
                         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规划的实质:
    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实质是一种为达成社会共同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矛盾的技术手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篇》
体国经野,城乡统筹的区域观念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藪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藪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商君书•徕民篇》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古希腊
20
发表于 2009-6-14 16:25 | 只看该作者
希波丹姆模式
        特点:方格路网系统;中心为广场

古罗马
       ① 营寨城模式
        特点:平面方形或长方形;
                   十字形城市主街道;
                   交叉口为广场
      ②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模式
文艺复兴与绝对君权时期
        ① 理想城市模式
            两个原则:便利;美观(阿尔伯蒂 《论建筑》)
        ② 高雅与精英主义的营造思维
            罗马改建(封丹纳)全城性结构规划;
            完整的街道系统和视觉走廊;高大的纪念性建筑作为城市的关键地标
        ③ 尊重文化与“后继者”原则
            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罗马);圣马可广场(威尼斯)
        ④ 两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分野与交融
            巴洛克主义    古典主义
            罗马改建、巴黎改建、凡尔赛宫、华盛顿规划、堪培拉规划等等

近代城市规划的有益探索
三大运动
    公共卫生运动 《公共卫生法》(1875) 世界上第一部
    环境保护运动 《贫民窟清理法》(1868)、《工人住房法》(1890)
    城市美化运动  英国     公园运动
                  欧洲大陆 如画的城镇布局
                  美国    公园运动(纽约中央公园 1859    首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
                                    代表人物:奥姆斯塔德(Olemsted) 景观建筑学
                           城市美化运动(芝加哥世博会 1893)
空想社会主义
乌托邦(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协和村(欧文)、法郎吉(傅立叶)

城市分散发展的规划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两部著作:
  1898年《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
    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的“三磁力”图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主要思想
     ①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的农业用地,防止城市无限扩大
     ②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的增长,从而形成“社会城市”。
     ③ 实现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的经营者掌管土地,并对租用的土地实行控制。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经济利益的一部分留个社区。
     ④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人的就近就业。
田园城市的层次
    ①单个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是城乡结合体
    ②城市群。由若干个田园城市和中心城市组成城市群,之间设大片永久性农业用地;城市之间有快速交通工具(铁路)进行联系,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实践城市

    田园城市理论的历史贡献
    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性转移
    将城乡结合作为一个体系;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提供了一种先驱性的城市发展模式
    以改良社会为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
城市分散发展的规划思想
   卫星城理论
   恩温 《卫星城市的建设》 1922年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国际城市会议 阿姆斯特丹 1924)
    最早的卫星城:卧城、工业新城、科技新城等(单一功能)
    有一定独立性的卫星城(新城):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哈罗(英国)
        第二代新城(1956~1966) 魏林比(瑞典)
                                 坎伯诺尔德(英国)
        第三代新城(1967后) 米尔顿•凯恩斯(英国)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1934年) 沙里宁(芬兰)
           有机疏散的概念: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
                                        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有机疏散的方式: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实现有机疏散的措施: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它最适宜的用途;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有机疏散理论的实践(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广亩城市理论(赖特)
      《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1935年)赖特(美)
21
发表于 2009-6-14 16:25 | 只看该作者
概念:完全分散、低密度、生活与就业结合的新居住形式
       规划方案
早期其它规划思想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1889年,《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肯定中世纪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杰出人文艺术成就,否定古典主义风格
    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它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
    提高城市空间的艺术性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盖迪斯的综合规划、区域规划思想
城市学的创始人  1904年 《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
综合规划思想(城市是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统一体)  1919年  《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
区域协同的思想(城市与外部环境相互依存,区域规划) 1915年 《进化中的城市》
务实的实践观点(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深切的人文关怀(规划须体现地方特点、个性,关注市民生活,尊重传统)
芒福德(1895-1980) 美国
  涉及城市的著作:
     《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
     《城市的发展》(The Cit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Disintegration and Renewal) 1945
    《城市发展史》 (The City in History) 1961
    《高速公路与城市》 (The Highway and the City)1963
    《城市展望》(The Urban Prospect) 1968
主要思想与观点
     从城市发展的过程认识城市,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城市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机体类似,必须与周围环境发生互作用,取得平衡。城市社区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区域(区域观)
    城市规划必须对城市和区域所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反对形式主义。正确的调查方法是——调查、评估、编制规划方案和实施(规划观)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

    带形城市思想
    马塔(西班牙) 1882年
    城市的各种空间要素紧靠一条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线串联起来、并向两侧无限延展,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实践:马德里市郊建成的带形城市           带行城市规划方案
    影响:哥本哈根指状发展规划   
          华盛顿放射长廊规划   
          大巴黎地区规划

    工业城市思想
    戈涅(法)  1901年
    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明确
    布局注重各类设施的本身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
按照严谨的秩序运行,如同一部机器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以柯布西埃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设想
    思想: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    集中主义城市
    《明日城市》(1922年)
     《光辉城市》(1933年)
         设计指导思想:形式理性主义(将复杂的城市功能装载到有秩序的象形形态中)
     实践(印度昌迪加尔规划)
     深刻的影响(巴西利亚规划  科斯塔、尼迈耶)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对霍华德和柯布西埃两类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作业)
    霍华德希望借助分散的手段,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市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空间与效率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柯布西埃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借助于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霍华德从一位社会学者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借鉴空想社会主义来建构其理论体系,在理论中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经济的关注。
    柯布西埃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加关心,并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现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两大方向:技术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并行发展,不断地交锋与融合)

    《雅典宪章》
    1933年 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四次会议
    会议主题:功能城市  会后发表《雅典宪章》(柯布西埃倡导与亲自起草)
    主要思想:功能理性主义
              物质空间决定论
              城市功能分区思想
              人本主义
              精英观念
    主要内容
    提出用功能分区的方法来解决分析当时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导致的问题。认为城市活动可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这些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
        确定城市规划工作是将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上进行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建立起不同功能区的联系,保证活动可以在最经济的时间内完成。
    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要考虑立体空间。
        倡导以人为本。认识到市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
22
发表于 2009-6-14 16:25 | 只看该作者
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功能分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并提倡要用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有机联系不可割裂;保存历史建筑和地区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雅典宪章》的基本评价(作业)
    肯定
    功能分区是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创见,对城市问题起到了缓解和改善的作用。
    功能分区思想是一场革命,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变革,突破了以往追求平面构图与空间氛围的形式主义局限,引导现代城市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否定与不足
    机械联系。对城市采取分解认识的方式,把城市切分得支离破碎,否认了人类活动要求流动、连续空间的事实。
    过度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停留在纯粹的物质空间层面,对社会、生活等不予理睬。认为只要营造出理想的空间状态,城市的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就可以解决。
    过于理想化的意愿。认为城市规划就是描绘城市未来的终极理想蓝图,通过城市建设活动的不断努力可以建成心目中的理想城市,没有认识到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实体,规划必须符合城市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与社区
    邻里单位  佩里(美) 1939年
    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由住宅和必要的公共设施、周边环境组成的基本居住单元
    构成邻里单位的6个原则:
        规模(Size)
        边界(boundaries)
        开放空间(Open Space)
        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地方商业(Local Shops)
        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
实践(雷德朋新城)

现代主义运动时期的其它规划思想
    居住小区
    前苏联 由邻里单位理论发展而来
    小区由交通干道或天然、人工界线为界,在此范围内综合布置居住、公建和绿地
    公建项目增多、规模扩大,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小区内部道路与外围道路有明显的区别(功能与形式上)
    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城市由若干居住区所组成
    社区与社区规划
    概念:(城市)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信仰价值、生活方式和归属感的异质性居民聚集的,以非农产业活动为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规划:在规划设计物质环境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生活,探讨社会、经济因素与住宅建设的关系、住宅、居住环境建设的社会效果等问题
竞租理论
    理论渊源:位置级差地租理论(杜能 1826)
    一定位置、一定面积土地上的地租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方式,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竞租理论(阿罗索,1964)
    城市土地使用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不同地租的承受能力进行竞争的结果
    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和供应的无弹性,区位成为决定土地租金的重要因素
    各类活动在城市的位置,由其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决定
由市中心到城市边缘:商业→办公楼→工业→住宅→农业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现代城市规划的两次根本转型
    第一次:古典城市规划运动→现代城市规划科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现代城市规划→后现代城市规划(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
    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重心转移
    物质空间塑造→城市社会文化探索
    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
    整齐、宏伟的城市平面构图→对人心理感知的环境研究
    “人际结合”思想和簇群城市
    “人际结合”思想
    Team 10  现代建筑师会议(CIAM) 1954  《杜恩宣言》
    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明确反叛《雅典宪章》的精神,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
    要按不同的特性研究人类的居住问题,以适应人们生活和社会变化的要求
    簇群城市
    Smithson夫妇(Team 10中的代表人物)
    人们只能在现有城市结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不能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新的城区从已有城区中生长出来,城市发展体现流动、生长特性

行为-空间理论
    城市意向论
    凯文•林奇(K.Lynch)(美) 《城市意向》  1960年
    空间是一种与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场所,以人的认知为前提而影响人的行为
    意向是直接感受和以往经验记忆两者的混合产物,它被转译为信息并引导人的行为
    人依据产生的意向而行动。不同人对同一空间环境会有不同意向,导致不同的行为
    城市意向构成要素:路径(Path)、边缘(Edge)、地区(District)、节点(Node)和地标(Landmark)
    上述五项要素建构成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知,这些要素相互交织、重叠,形成了我们对城市空间的意向地图(或称心理认知地图)
    文脉主义与拼贴城市
    《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体》 舒玛什  1971
     文脉是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挖掘、整理、强化这种关系
     拼贴城市(Collage City)理论  罗威(C.Rowe)和科特(F.Koetter)(美)
     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反对现代城市规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元性
23
发表于 2009-6-14 16:26 | 只看该作者
地区/环境文脉手法:城市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延续
     时间/文脉手法:传统信息与现代符号在城市空间中的兼容
    《马丘比丘宪章》  国际建协(IUA)   1977年  秘鲁利马
    会议主题: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对近半个世纪尤其是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进行总结,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主要思想:社会文化主义
              系统整体观念
              过程循环规划思想
              公众参与的观点
    主要内容
     肯定《雅典宪章》的正确性和地位,指出有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城市发展,必须进行修正
     认为《雅典宪章》过分强调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与活力, 指出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要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强调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宜人生活空间的创造重在内容
     提出城市规划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还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注重城市的特征与个性,防止照搬照抄不同条件、不同变化背景的解决方案
     强调公众参与对于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
     提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文物和历史遗址的保存和保护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
     不应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是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运用
从两个宪章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①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
     ②从空间功能分割向城市系统整合的转变
     ③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规划思维转变
     ④从精英规划观点到公众参与观点的转变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对全球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的研究
    ①大都市、城市聚集区、大城市带
    大都市:也称大城市地区,由主要大城市、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而成的城市区域,其中,主要城市发挥着主导经济、社会影响的作用
    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线不尽相同。在高度城市化地区,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其人口远远超出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大城市带:也称大城市连绵带,由法国戈特曼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其人口下限为2500万,人口密度高于250人/平方公里
②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  霍尔  英国  1966年
       主要特征:通常是政治中心
                 是商业中心
                 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
                 是巨大的人口中心
                 是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城市假说》  弗里德曼  美国  1986年
       衡量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
                 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
新城市主义思想
   《新城市主义宪章》  第四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CNU)  1996
    目标与任务:
    ①重振传统城市中心区,在保持原有风貌与尺度的同时,衍生符合当代需求的新功能
    ②郊区城镇采用紧凑的开发模式,重塑多样化、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
    ③保护自然环境和珍存建筑遗产
    城镇街坊采用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整个城市采用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设计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珍视环境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与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思想
    实现精明增长是目标,实施增长管理是手段
    精明增长的做法
    ①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休憩的场所
    ②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育社区意识
    ③通过有效的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
    ④强调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内进行“垂直加厚”
    ⑤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宅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增长管理的基本做法
    划分城市增长的不同类型区域,对需要促进增长的地区予以鼓励和支持,而对不应该增长的地区则要求坚决予以控制(划定城市增长界线)

《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的修正与改进
①不应因机械的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城市规划应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在安排城市居住功能时应注重各社会阶层的融合,而不是隔离;
③改变以私人汽车交通为前提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④注意节制对自然资源的滥开发、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包括文化传统在内的历史遗产;
⑤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认识到其双刃剑的特点;
⑥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包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⑦建筑设计的任务是创造连续的生活空间,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门槛理论
    马利什(波兰)  1963
24
发表于 2009-6-14 16:26 | 只看该作者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出现妨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①地理环境尤其城镇用地自然条件对城区扩大规模和继续开发的影响;
    ②基本工程管线设施与能力(给排水、交通、电力等);
    ③城镇结构及其改造的可能。
    为克服其中某一限制因素,则需突增一次巨额投资以突破其限度,才能扩大城镇容纳能力,这种限度称为城市发展“门槛”。
        城市跨越的“门槛”愈多,“门槛”的层次愈高,所需的投资额也愈大。当城市已发展至较大规模并需跨越级别较高的“门槛”时,可另建新城或卫星城,选择投资额较小的低“门槛”,这样较经济合理。
    研究目的:
    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中,多用于分析城市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的对策。

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面对现实、面向未来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工作的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和谐
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城市规划的工作特点
综合性
法制性和政策性
地方性
长期性和经常性
实践性

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应由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格的单位承担
应采取适当方式听取群众意见
应具备相应的必要的城市基础资料
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和技术经济论证,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
要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成果保证质量和规范化

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构成
确定发展目标
合理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组合
建设部署安排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与层次
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
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任务、主要内容和成果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分级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为3级
   (2001年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
    甲级:承担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的范围不受限制
    乙级:(全国范围内)
          20万人口以下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
          详细规划的编制
          大型工程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的研究拟定
    丙级:(注册所在省级行政辖区范围内)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2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
           中、小型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规划调查需收集的资料
区域环境
历史文化环境
    社会环境方面;物质方面
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气象环境;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环境
    人口;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经济环境
    城市整体经济状况;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城市土地经济
市政公用工程系统
城市土地使用

城市规划调查的方法
现场调查
    踏勘性的调查
    专项性的调查
抽样或问卷调查
条、块分类调查
    条--各专业系统
    块--各行政区划
专题访谈或座谈会
文献、统计资料的收集运用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和比较法)
定量分析(频率、集中量、离散程度、回归分析等)
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概念模型)

城镇体系规划
主要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而制定城市化的目标和途径,其中包括城镇群未来发展的规模等级、用地范围、城镇职能分工,以及相应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布局
主要内容
    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确定区域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
    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城镇
    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城市发展  指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全局性的谋划
  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内容(重点)、战略措施(部署)等层次

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内容:
    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外部)
        区域整体情况
        与区域其它城市的比较情况
    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情况(内部)
        发展历程
        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
    已有相关规划的解读
        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5
发表于 2009-6-14 16:26 | 只看该作者
战略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  经济效益  经济结构
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总量  人口构成  居民生活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
城市建设目标
   建设规模  用地结构 基础设施水平
环境保护治理目标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与治理

战略内容(重点)
市域城镇体系
城市性质
城市规模
城市总体布局原则和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大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性问题

市域城镇体系
概念
  市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
工作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性质的概念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城市在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分工
类型
  特殊职能和一般职能
  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
  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有利于把规划的普遍原则与城市特点结合起来
是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与基础
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的重要依据
为规划方案提供明确的决策导向

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城市综合影响范围)
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职能与分工(主导产业)
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交通等属性)

依据城市性质对城市进行的分类
工业城市
交通港口城市
商贸城市
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
县城
特殊职能城市

城市人口的概念
专业角度:常年居住在城市,与城市的各项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
统计角度: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人口的构成
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家庭构成
劳动构成
职业构成
文化构成

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指标
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规模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城市用地之和

用地指标: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及分类用地的人均面积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口规模

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的增长à城市用地的外延型扩张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不可逆

涉及城市发展方向的因素
    自然条件
    人工环境
    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
    规划及政策性因素
    其它
   

战略措施
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
把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内容(重点)具体化、可操作化
内容:
  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
  空间布局优化
  空间开发顺序
  重大工程项目安排
  其它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城市职能是城市的现状职能;城市性质表示的是城市规划期里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城市职能有很多个;城市性质仅反映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带有规划发展意向
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
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
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

城市道路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用地拓展
城市土地增值
城市开发控制

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向
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26
发表于 2009-6-14 16:27 | 只看该作者
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域交通)
城市内部交通(市区交通)

城市交通的特征
分为客流和货流(按其运输对象的不同)两类
各类交通的流动线路、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具有规律性
不同交通工具(方式)对道路系统有不同要求
核心在于交通(人流、车流)的交叉(平面、立体)组织
静态交通是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城市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交通出行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与分析

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低速让高速
次要让主要
生活性让交通性
适当分离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满足城市用地组织布局
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
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满足各类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指标
交叉口间距
道路网密度
干道网密度:
           大城市:3~5㎞/K㎡;中、小城市:2.5~4㎞/K㎡
道路网密度:
           6~8㎞/K㎡
道路红线宽度
车道宽度

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
一块板
不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车行道用作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或机非混合车道
两块板
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两部分。将车行道分为相对方向的两个部分
三块板
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三部分。将机动车流和非机动车流分道行驶   
四块板
用分隔带划分车行道为四部分。
在三块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隔带,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
其它

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
环形放射式
自由式
混合式

城市公共交通的类型
轨道交通
公共电汽车
准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的基本要求
迅速
准点
方便
舒适

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网需考虑的因素
满足城市居民上下班(学)、生活和出游的乘车需要
公交线路和运载能力与客流量、出行线路对应
在城市主要人流集散点之间开辟直接线路,减少出行换乘次数
考虑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的紧密衔接
在主要客流集散点布置换乘枢纽
提高公共交通网的地域覆盖面积

城市公共交通网的相关指标
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1.2~1.3
公交站点服务半径:≤550~600m
公共交通网密度:2.5~3.0㎞/K㎡
乘客单程出行时间:≤45~60分钟

城市公共交通的线路系统
小城市:不设或只设若干条联系各重要节点的公共交通线路
中等城市:以公共汽车为主体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轨道公共交通为骨干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的设置
公交车场
公交枢纽站
公交停靠站

城市公交优先的措施
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
设置定时的公共交通专用道路
在单行道路上允许公共交通车辆的双向通行
设置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的信号和标志
加强对小汽车的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
地铁(Subway)
我国一般在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3万人以上时才可以建设地铁
地铁线一般都沿经客流量集中的地区
地铁线路网一般有直径线和环线两种
市中心区内采取地下运行,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可以采取地面、高架运行,降低造价
地铁站台一般有岛式和侧式两种
地铁运行的一些技术指标:
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在4~6万人左右;设计时速70公里左右,实际运行30~40公里
设计行车间隔为1.5分钟,实际为2~5分钟左右;站距一般控制在1.0~1.5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
轻轨(Light Rail Transit)
我国一般在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1万人以上时才可以建设轻轨
轻轨线一般都沿经客流量集中的地区
轻轨路线一般有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采用半封闭或全封闭的专用道
轻轨站台一般有岛式和侧式两种
轻轨运行的一些技术指标:
高峰小时单向客运量在1~3万人左右;设计时速60~80公里左右,实际运行20~35公里
行车间隔高峰期2、3分钟,低峰期控制在10分钟左右;站距一般控制在1.0公里左右

城市静态交通的组成
配建停车场
城市公共停车场
交通集散广场
公共加油站

公共停车场的位置选择
对外交通设施附近(外来机动车)
大量人流汇集的城市各类文化生活设施附近(市内机动车)
中小型停车场地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
27
发表于 2009-6-14 16:27 | 只看该作者
城市交通枢纽
客运交通枢纽(换乘中心)
将城市内外部的多种交通方式组合,采取多层立体交通的方式,方便城市居民、旅客出行,
并结合商业、仓储等功能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立体交通枢纽
货运交通枢纽(物流中心)
把交通运输有关的站场、保养维修设施、仓储、加工、包装、批发、商贸,以及旅馆等生活
服务设施组合,形成综合性的物流交通枢纽
一般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高速公路相交的地方
内部布局是以运货卡车枢纽站为中心,结合货物的供销、储存、流通、分配管理等环节,
合理调拨货物和调度车辆,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市内交通
设施性交通枢纽(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停车场)

对外交通对城市的作用和影响
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外运输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它用地的布局
对外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
对外交通用地的布局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外交通设施是城市的门户,设施周边地区及沿线都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的形式
铁路交通
公路运输
水道运输
航空运输

铁路线路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与城区保持一定的距离
紧邻城区边缘通过
进入城区

铁路站场的分类
客运站、货运站、中间站等(与城市生活、生产直接相关)
编组站、客车整备场、会让站、越行站等(与城市生活、生产无直接联系)

铁路站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客运站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协调好与公交、长途汽车站和商业服务点的关系
布置在城区边缘,采用通过式(中小城市)
设多个客运站,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布置,采用尽端式(大城市)
新建大型客运站:采用通过式
      铁路线或沿城市市区边缘切线通过或深入城市中心区边缘,站场双向开放

铁路站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货运站
以到发(零担货物)为主的货运站,接近货源或结合物流中心布置
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
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结合编组站或转运码头、基地布置
危险品及有碍卫生的货运站,设于市郊,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铁路站场在城市中的布置
编组站
为货运列车服务的专业性车站,承担车辆解体、汇集、甩挂和改编业务
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一般布置在郊区

公路的分类分级
公路分类:国道(国家级干线公路)
          省道(省级干线公路)
          县道(联系各乡镇)
公路分级:高速公路(汽车专用道路,国家和省级干线公路)
          一级公路(联系高速公路和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
          二级公路(同上)
          三级公路(联系县与城镇的集散公路)
          四级公路(沟通乡、村的地方公路)

公路与城市道路网的衔接
高速公路
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大城市)
远离市中心,采用互通式立交,以专用入城道路与城市联系(中小城市)

公路与城市道路网的衔接
干线公路
改变公路穿镇而过的状况(小城镇)
过境公路应绕城而过,并与城市常速交通性干道相连(小城市)
公路与城市交通干道衔接,从城市交通走廊地带穿过(中等规模城市)
在城市道路网外围布置公路环线连接各条干线公路(大城市)

公路站场在城市中的规划布置
客运站
在中心区边缘不同方向设置多个客运站,用城市交通性干道相连(大城市)
设一个客运站,一般位于在城市(镇)边缘(中小城市)
货运站
供应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货运站,设于城市中心区边缘
以工业产品、原料和中转货物为主的货运站,设于工业区、仓库区
                                        也可设在铁路货运站、货运码头附近
技术站
负责汽车清洗、检修、保养工作,设于市区外围靠近公路附近
过境车辆服务站
设于对外公路交汇的地点或城市入口处,避免不必要车流进入市区

港口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客运港和货运港
组成
水域部分(供船舶航行、转运、锚泊和其它水上作业)
陆域部分(供旅客上下客、货物装卸、存储等作业活动)

港口在城市中的规划布置
结合区域交通综合考虑
与工业布置紧密结合
合理进行岸线分配与作业区布置
港口作业区按不同用途和货物的不同装卸要求分为不同作业区
加强水陆联运的组织

民用港空港(机场)的分类
按航线性质分类
国际航班机场
国内航班机场
按航线布局分类
枢纽机场
干线机场
支线机场

机场选址
跑道中心与城市边缘区的最小距离宜在5~7km之内(跑道轴线方向与城市相切的情况下)
跑道靠近城市端与城市边缘区最小距离控制在15km以上(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的情况下)
则居住区边缘与跑道近端最小距离控制在30km以上(跑道轴线穿越居住区的情况下)
周边避免有强电波、磁场对机场导航、通讯系统的干扰
考虑在各城市使用都方便的位置设置多城市共用的机场

机场与城市的空间距离与联系
机场与城市的距离远些为好(出于对城市的干扰、人防、安全等原因考虑)
机场应接近城市(从机场为城市服务的角度考虑)
国际民航机场距城市一般都超过10km,我国城市与机场的距离一般为20~30km
常采用专用高速公路的方式,使机场与城市之间保持直捷、高速、通畅的道路交通联系
一般时间距离(从市中心到机场)控制在30min以内
28
发表于 2009-6-14 16:28 | 只看该作者
重点就这么多,大家好好看吧,这个都背出来了,起码有60分%@06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4 1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楼 zzstcyes001 的帖子

%@24 这么多!!!!也叫重点,,,你是城规的吧
30
发表于 2009-6-14 16:4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城规的啊,这已近很少了啊,你看书本不是有600页码,莫非你也是城规的啊
%@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江科技学院和山论坛|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和山论坛

GMT+8, 2025-11-13 06:57 , Processed in 0.10562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19 和山论坛(www.hsbb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