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事后,由这篇演讲稿引发的“根叔现象”,受到CCTV报道、登上猫扑优酷首页、20多家报纸关注。
大学四年,毕业在即,即将离开母校的莘莘学子,往往情绪饱满而激动,一石就可以激起千层浪。但如此感染毕业生的校长,似乎并不多见。那么,“根叔”是怎么火起来的?
演讲稿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亮点,就是时尚:“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等。这些词汇有着强大的时代体温、极为张力的现实热感,在大学生中广为引用。而一个大学校长用这些鲜活而灵动的词语贯穿演讲始终,必然拉近了学生和校长之间的距离。大家看见的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而不是一个官僚化的领导。
时尚只是一种表象,而真正打动人的是演讲稿中流露的对学生的朴素的关怀、一个校长的责任感。在这个已经听烦了官话套话的时代,“根叔”的句句人话让大家耳目一新,直击软肋。
他诚恳的鼓励学子,“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没有架子、如此设身处地的谆谆提醒,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必然会引起即将步入社会略带欣喜略带迷茫的学子们的共鸣。在将近3个小时的毕业典礼上,身着导师服的李培根与1200名应届毕业生一一握手、合影,其中的百名学生还与他相拥,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如此有耐心、能够做到这样的校长,不多。
在2009届的毕业典礼上,根叔一句“你在校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却不是母校的丑陋。”让大家热泪盈眶。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根叔说,“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这足以说明根叔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清醒认知的校长。我们经常会听见一种口号:不要问xx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能为xx做什么。这是权力本位而非权利本位。试问当今有几个校长能扪心自问进而勇敢的说出来:我为学生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学生做什么?
华科的学生说:“我们很难看见根叔,却总可以在问题面前想起他,在成长过后记起他。他是人生旅途的导师,温润如玉,不争不抢,不愠不火。”他们可以在大会堂跟校长面对面提问和对话;他们可以在BBS上给校领导反映校车问题,同时迅速得到学校的解决和相关部门的道歉信。一个学校的发展,绝非一个人的力量,而“根叔”是一个代言人。
其实,我们还应该看到,“根叔”被热捧,固然和他的个人魅力有关,更和当前高校不能使人满意有关。学校成了盈利机构、学术被异化、掌权者高高在上,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愿大学涌现更多的“根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