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9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十八年的文化坚持与突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2: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吸引了大学生中最有影像创作热情者的目光。



《盲人电影院》是青年导演路阳的处女作,和大学生的交流给影片主创人员很多鼓励和启发。



  许许多多围绕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成长起来的人,包括许多在电影节获得了鼓励的年轻导演,他们都对电影节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8年的坚持中,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心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最节俭的方式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华语电影的重要电影节,为电影人才的培养、电影文化生态的良好发展甚至社会文化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种对文化梦想的坚持值得我们献上敬意。  

  1993年5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一篇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写的文章《注入青春活力——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展评活动综述》,这是当时还任北师大青年教师的尹鸿为“营多杯”首届大学生电影节写的宣传文章,他在文章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电影面临的困境和首届大学生电影节的文化价值:“正当中国电影猝不及防地面临一场无法回避的市场变革时,首届大学生电影节的举办引起了电影界、舆论界的瞩目。这届电影节,不仅为朝气勃发的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次积极参与当代电影文化建设的机会,也为举步维艰的电影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代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心态、期望的窗口。”

  尹鸿用“举步维艰”形容了当年电影界的境况,当时的电影节会场上,挂满了方便面的海报,据说还是尹鸿和周星两位老师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北京城,从当时生产“营多”方便面的台资企业找来了启动的资金。很多年后,在大学生电影节的资料中,不知名的作者写下了这样学生式的抒情之句,“那是一个触觉味蕾的春天”。

  转向

被电影改变的人生

  1993年,北师大的影视学科刚刚起步,放在北师大艺术系。当时,学科建设是最重要的事情,电影节的诞生在1993年初春的晚上,北师大艺术系教师尹鸿、周星、李稚田在讨论学科问题,尹鸿老师提出,我们为什么不创办一个属于大学生的电影节?

  就这样,电影节从起步开始就和北师大的电影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了。在两者的成长中,颇有点互相扶持的意思。现在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国产影片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的王宜文教授,当时还在跟随黄会林教授读研究生,作为研究生的领头人参与到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具体实施中去了,电影节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很精彩的大门。王宜文教授一篇回忆当时电影节的文章叫《见证一个奇迹的发生》,他确信自己见证了奇迹的发生,并经历了电影节成长与壮大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电影节就确立了纯净的文化评价价值。“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奠定了大学生电影节的基调。王宜文说,即使今天,这种纯净浪漫的信念依然根植于每一个参与大学生电影节的学子心中。每年都会有一批年轻人投考北师大影视学科,其中就有许多知道电影节、渴望参与电影节的学生。

  确实如此,对那些就读北师大影视学科的学生来说,大学生电影节给予他们成长的更多可能。在现在的电影界,尤其是营销相关环节,到处可以见到通过大学生电影节成长起来的学生,万达院线企划部总经理陈宏伟就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2003级的学生,当年他上研究生时,就参与了第11届和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并曾担任第12届大学生电影节的外联部部长。对于电影节给他的锻炼,他认为对自己的视野乃至职业选择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他说:“大学生电影节对我是个启蒙,让我从校园探出头,接触整个电影行业,对从制作、发行到营销、放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让他真正从课堂的学习中提升出来,触摸到了真实的电影界。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樊启鹏介绍说:有个值得骄傲的现象是,各个电影公司和我们电影节来联系的人员,一大部分都是电影节出去的人才,他们活跃在宣传发行这些领域,比如,华谊兄弟的电影宣传总监朱墨等,还有陈可辛的工作室、姜文的工作室里都有电影节培养的人才。在大学生主办的大学生电影节上,大学生锻炼的空间非常大,我们培养了一支高效、务实的队伍,他们在电影的宣传、发行方面获得业界的认可。成为培养学生很好的一种方式,突破了纯理论的课堂模式。通过电影节这个平台,学生已置身于庞大的电影产业中。

  然而,这个从北师大艺术系起步的电影节,影响的不仅仅是本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从一开始,电影节就以自己的品味吸引了很多人,并影响了他们的成长。1994年,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后,当时已经获得外语系保研资格的路春燕在北影洗印厂看参赛影片,就是这次观影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方向。她找到了当时的艺术系主任黄会林教授,表达了自己想考电影专业研究生的愿望。随后路春燕成为影视专业的研究生,并连续参与了很多届大学生电影节。现在的路春燕已经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有十多年教龄的老师了,1994年的那个春天让她的人生有了“艺术性”的转变。在1994年,还有一个人也成了去北京电影洗印厂看电影的常客,他就是现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道新教授,他是这样回忆评价当时的电影节的,他说,如果没有大学生电影节,我不知道在哪里还能够看到这些相当优秀但缺乏票房的国产影片。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起当时的心情,那是一种面向银幕的致命的关怀和悲壮的朝圣。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大学生电影节仍然和他有分割不开的联系,他是大学生电影节的专家评委,用自己的眼光去给电影节增加文化的含量。

  还有许许多多围绕着电影节成长起来的人,包括许多在电影节获得了鼓励的年轻导演,他们都对电影节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8年的坚持中,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心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最节俭的方式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华语电影的重要电影节,这种坚持值得我们献上敬意。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2:37 | 只看该作者
  突围

扩大电影文化阵地

  大学生电影节影响并艺术化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提升了北师大影视学科的教学品质,并成为北师大乃至北京地区一个值得夸耀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困难。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被组委会誉为长大成人的一届,这固然是数字上的“游戏”,却也包含着他们的期待。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诱惑、有束缚,电影节就是在这些这种先天后天的“约束”中寻找突围的道路。他们在空间上扩大电影节的地盘,比如在各高校举办分会场,举行华语电影的巡展等。在这些方面,大学生电影节已经获得了很多的成果,例如,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除北京主会场外,还另设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沈阳、济南、广州、苏州和西安等9个分会场。此次电影节将有全国百余所重点高校参与到“华语高校巡展”活动中,预计在一个月的电影节活动期间,直接参与观影的大学生人数将有数百万。

  此外,电影节还在形式上力求寻找更多的空间。有批评者指出,随着电影节影响力的扩大,关注度的提高,参与机构的增多,电影节也正面临着失去自己个性的风险,比如所评选的影片或多或少地有了更多的“非大学生的价值”。面对这样的风险,大学生电影节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表达途径,借助已有的品牌,拓展自己新的话语阵地,从而更多地保留青春的激情和文化的品位。

  最早出现的话语渠道就是大学生短片大赛,它作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一个竞赛单元,现已成功举办11届,成为华语地区历史最久并具有延续性的一项学生作品赛事,充分激发了大学生创作影像的热情。

  从参与的深度上来说,这个竞赛单元成为电影节中大学生参与最多的环节。在国产电影竞赛单元,大学生更多的是旁观者、价值的评判者,舞台是导演和演员的。而短片竞赛则是大学生影像爱好者狂欢的乐园。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樊启鹏介绍,由于大学生们影像创作能力的不断升级和创作热情的不断提高,本单元于本届正式改为“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为大学生长片及短片创作者们同时打开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本着“大学生拍”的宗旨,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形成了大学生自己的文化品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到本届开始举办12届以来,为中国影视文化事业发掘了众多人才,他们以此为平台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宁浩、应亮、卢正雨等即是他们当中的代表。第12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下设7个竞赛单元:剧情片、动画短片、纪录片、实验短片、音乐短片、网络短片、气象生活短片,除各单元设置相应奖项外,还设置了大学生电影节创意形象片奖、“爱拍电影”特别奖、最佳组织奖等单项奖。本届原创影片大赛还设置了“华谊兄弟”非竞赛单元。据了解,本次大赛自2011年1月开始征片起,到2011年3月31日截止共收到来自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大学生(含在华留学生)以及海外中国留学生作品2487部,比去年增加了600多部,大幅地刷新了历史纪录。其中,剧情片646部,动画短片108部,纪录片254部,实验短片220部,音乐短片153部,网络短片835,气象生活短片52部。除此之外,大赛还收到大学生电影节创意形象片33部,华谊“公益单元”作品186部。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创意迭出、样式繁多,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拍摄电影作品的一定水准。从种类如此繁多的奖项和数量巨大的参赛作品,可以看出原创影评大赛的活跃程度。

  此外,从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始增设的大学生影评大赛,由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与北京电影家协会合作举办,是一项提升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术品位、增强大学生参与度的重要赛事。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大学生主持人选拔大赛是自2010年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始设置的特色竞赛单元。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主持人大赛为第二届比赛,它以“激情穿透梦想,给力2011”为主题,面向25周岁以下热爱主持、喜欢挑战的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征集选手。比赛得到了优酷网和电影网的大力支持。本届主持人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多所高校的近300名选手报名参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22:37 | 只看该作者
  升华

学术活动为电影文化建设把脉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国内其他电影节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理论深度。每次大学生电影节都会有丰富的电影学术活动,就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来说,学术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有“青春的认知——大学生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分析”、“追寻时代前行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变革研究——暨纪念建党90周年”、“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广播学科发展前景研究”、“入世10年中国电影发展与跨越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影像艺术”、“姜文电影现象研究”等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为当代电影文化进行把脉,为电影的发展和电影生态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那些年轻的电影批评者和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通过大学生电影节得以在短时间内、全局式地把握一年的电影面貌。青年学子坦言,没有大学生电影节提供的丰厚的学术资源,自己的学术批评可能会变成无源之水。

  今年的电影节还新增设了一个常设单元——“电影大师工作坊”。据了解,“电影大师工作坊”依托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面向全国大学生、电影从业人员和电影爱好者,邀请国内外电影大师为大学生举办大型讲座或小型工作坊,同年轻的学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它旨在以更包容的学习姿态、更开阔的艺术视野向国内的大学生介绍各位大师及其作品,帮助他们了解电影创作的规律,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和发掘电影新人。这将是一项非学历化、公益性的相对稳定的常设性电影培训活动。

  18年过去了,那个给电影节起步以援手之力的方便面品牌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中国的电影已经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在为第18届大学生电影节写的寄语“最好的时光”中掩饰不住作为一个电影教育家的兴奋,“2010年,巨大的观众群对电影斑斓梦境的热望,支撑起了100亿的年度票房,电影终于跨入了‘百亿时代’,也间接造就了500部的国片出品”。这位在中国电影教育界受人尊敬的老教授,用“最好的时光”来描述电影事业和生机勃勃的大学生电影节。

  大学生电影节长大成人了。黄会林说:“18岁,不仅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的大学生电影节在这明媚的春光里款款走来,更加成熟与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江科技学院和山论坛|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和山论坛

GMT+8, 2024-5-14 10:46 , Processed in 0.70088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19 和山论坛(www.hsbb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