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7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恋情在毕业之际:毕婚毕分还得走着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到每年的7月,杭城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告别的不只是四年的大学生活,还有一段段大学校园恋情。在当下就业如此紧张的情形下,这些大学生情侣会做如何的选择?是劳燕分飞,各赴前程;还是乐做一对小夫妻,目标不同方向一致?

  “淡水派”——

  走一步看一步

  最近,网上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恋爱”的一项调查,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现象,既不忙着分手,也不结婚,不甜也不咸,有个很形象的新名词,叫淡水派——

  “仍然在一起,但没有进一步打算”,在2903名受访者中,有50%以上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自己都漂着,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刚从宁波大学毕业的汪辉很无奈。毕业前,他在宁波找到了一家私人的外资企业,凭着自己的商贸英语(论坛)专业,加上半年的实习,很快签了就业协议。但是,女朋友要去杭州,实习也在杭州,工作也要在杭州找。

  怎么办?做周末情侣?一个月下来,矛盾出现了,双方开始怀疑,难道今后结婚了也这样吗?做周末夫妻?汪辉的女朋友不甘心,觉得没有安全感,似乎他们的恋情随时会发生变化。发现女朋友有这样的想法,没办法,汪辉只能放弃宁波的工作,到杭州找工作。

  结果,女朋友的情况却比较乐观,实习结束,毕业了,就成了实习单位的新员工,汪辉却再也没有找到像宁波那样的好机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去年给人家做了半年多实习生,最后找到的工作还是不理想。尽管和女朋友在一起,但是他们各自心里很清楚。一直觉得自己都漂着的汪辉,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那会,毕业了不是分手就是结婚,就这两种选择,没有别的,现在出了个中间派,绝对新。”陈先生是恢复高考(论坛)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80年代初。作为家中的长子,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毕业后分配回家乡,而他大学的恋人则留在了他们大学所在的省会城市。“那时候她问我,为什么要回去,我说我的父母在那里”,陈先生回忆道。“我们班里也有因为分配在同一个城市最终在一起的,现在他们的孩子也已经读大学了。”那时候,爱情的天平上,毕业分配是最重的砝码。

  “毕分族”——毕业了就分手

  他有他前途,我有我生活

  郑娜和男朋友在一起已经三年了,在大学恋情中这算是马拉松式的长跑。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在这个7月戛然而止了,原因很简单,郑娜的男朋友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信,8月就要去美国读书了,而她则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念研究生。

  “他有他的前途,我有我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想过出国陪男友深造或其他方式维护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这个22岁的女生显示了惊人的理性。

  郑娜说,在男朋友开始准备考GRE和托福时,她就意识到,他们的恋情维持不了多久,“可是一想到在一起度过的1000多天还是有点难过”,郑娜无奈地感慨。

  “其实现在真正选择分手的并不多”,做了十多年班主任的卢小雁,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老师,他说,相比较而言,90年代的大学情侣毕业时选择分手的比例更多,因为那时候,整个社会已经很开放了,大学生之间谈恋爱的现象管理上也不像80年代那么死,谈恋爱普遍了但认真程度也下降了,最终能走到一起比例自然不太高。所以大学恋情几乎是“见毕就完”。

  “现在的大学生比较理性,他们会把感情和就业等一起处理。”同时,法律也允许在校生只要符合《婚姻法》中的法定年龄就可以结婚,所以“当真的”更多了。多数大学毕业生既能妥善处理择业问题,也能兼顾恋爱。当然前者占主导是很明显的。

  另外,卢小雁认为,现代大学情侣身上,也有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人员流动性加强的反映。毕业了,可以继续念研究生,也可以出国深造,可以求职找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相对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故乡情结”更轻,四处都可安家,因为毕业后各自回乡导致分手的比例较低,而大学恋人中普遍的“异地恋”结局就好多了。

  “毕婚族”——毕业了就结婚

  先抓住婚姻也不错

  “准备买房”,“婆婆做得菜真好吃,哈哈。”这是杭芳翔在校内网上最新更新的两个状态,浙江大学05级的这对毕业生成为令人艳羡的毕业生情侣。杭芳翔和男朋友都不是杭州本地人,但两人都在杭州找到了令人满意的工作,男朋友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杭芳翔则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工作。

  谈及未来,杭芳翔充满了期待。“我们互相见过家长了,婆婆还说我太瘦,一个劲地给我夹菜呢。我们准备在父母的支持下买房,正式在杭州安家了,下一步就是结婚了吧”。

  一毕业就结婚,“毕婚族”在不少专家看来是80后的一种“早婚”现象。“毕婚族”已然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毕分族”相比,势头绝对占有优势。在2903名受访者中,一毕业可“选择结婚”的有13.61%,已达到了“选择分手”的一半比例。

  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沈奕斐认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早婚”的一大原因。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自主择业,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在漂着,与其什么也抓不住,抓住婚姻也不错。结果,倒使80后的大学恋人们修成正果的比例大大提高。

  但有专家认为,有一点值得注意,无论是“毕分族”还是“毕婚族”,还是淡水派,双方在做出决定前,都要认真考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对感情的考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情绪或生活态度,这样将不利于自身今后的长远发展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

  有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情侣中,一毕业就分手的情况超过了30%,很多因为“孤独感”而走在一起的校园情侣在毕业一刻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分手,而就业、经济等压力也促使昔日纯真的校园爱情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随着毕业的临近,毕分族的队伍也壮大了起来。

  毕业情侣“大敌”之一:变味爱情,缘自孤独与虚荣

  小宇和娇娇在大学毕业前夕协议分手。两人分别在同居的出租屋里搬出行李,离别的一刻,两人没有伤感,而是潇洒地祝福对方。小宇说:“以后找到男朋友带给我看看哦。”娇娇则说:“那你得把我们两人的关系保密。”这段对白,很难想象他们两人是一对曾经同居两年,刚刚才分手的校园情侣。

  大学二年级,眼看着女同学都谈起了恋爱。娇娇也不敌虚荣心作祟,接受了同学小宇的追求。而小宇并不否认,自己对娇娇没有触电的“感觉”,而且两人性格脾气相异,很多事情都没有默契。但小宇觉得,自己很需要这么一个女朋友来摆脱寂寞。因为两人自进大学之日就决定,毕业后回家发展。于是,这段不因“爱”而生的校园爱情最初就有了协议:“毕业后各走各的路。”

  这样的爱情故事在象牙塔中并不少见。越来越多个案显示,如今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习惯了对父母的依赖,在大学环境中感觉少了关心和爱护,于是希望以一段爱情来摆脱寂寞。而有的人出于好奇心与虚荣心,也糊糊涂涂地接受了一段爱情,尽管对方并非自己的理想对象。

  毕业情侣“大敌”之二:有了爱情,难道就不吃面包?

  小琳与小杨毕业前夕爆发了多场激烈的争吵,导火线都是经济问题。小杨说,在校时,父母给钱读书生活,自己花钱很大手大脚,也不会吝啬花钱买礼物哄女朋友开心。但毕业后,父母不再供应“粮草”,小杨算了一笔账:在某公司的试用期薪水只有1500多元,除了付房租、交电费、车费、吃饭,剩下的不足100元了。他与女友小琳协议,尽快换一个便宜一点的出租屋。但小琳不同意,认为“太麻烦”。两人开始有了分歧与争执。最后一次,他们仅仅为了“一顿饭是否去外面的馆子吃”而吵翻天,结果是两人决心分道扬镳。小杨对这段感情有一个总结:“不能光有爱情,没有面包。”

  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听过师兄师姐类似的教导:大学里的爱情,“物质条件”并非首要考虑的,但一旦走进社会,考虑的东西太多,经济是最重要因素。正如一位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爱情在想象里都是童话,在缺钱看病、没钱吃饭、买个东西要掂三下的条件下,你还能把爱情当作童话吗?”

  毕业情侣“大敌”之三:分开两地前途异校园爱情屡触礁

  小邓与小惠郎才女貌,是校园里公认的一对。两人一度视对方为结婚对象。两人相约,毕业找到工作就成家。然而,曾经的海誓山盟因为“就业”问题而逆转。本以为两人都能顺利找到好工作,但男女双方却机遇不同。优秀的小惠考上了公务员,优秀的小邓却只被一家小广告公司相中,两人薪水与前途差距立杆见影。自尊的小邓低下了高贵的头,默默承受着周围人们的议论。尽管小惠一再强调“不介意”,并以自己最大能耐为男友寻找更好的出路,但她越努力,男友却走得越远。

  与以往大学生情侣群体一样,80后大学生也面临着毕业后“两地分离、前途悬殊”等问题,然而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距离感”加速了校园爱情的触礁,有人出国深造,有人执意留守;有人高成,有人低就......在80后大学生看来,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在这个阶段都是不可调和的,与其苦苦维持,不如斩断情丝,各自从头再来。

  一个“毕婚族”的幸福生活

  大学毕业,当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我和他却忙着结婚。其实也没什么好忙活的,结婚原本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是有时候我们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了。领结婚证,也没挑好日子,正好那天阳光很好,心情很好,就去了民政局,婚礼,是公园的露天婚礼。摄影司仪都有同学担当,洞房在租来的十余平方米的房子里。也许这样的婚礼不够端庄。但是又有什么不妥呢?重要的,是新人爱情的美满幸福。

  闹洞房时,好友阿梅问我:“你一向不追赶时尚的,怎么在婚姻上赶起了时髦?”我不解。她解释说“今年流行毕婚族啊!就是一毕业就走入婚姻。”原本这样啊!哪是有意赶啊?只是碰巧碰上罢了。原本寻思着,人生不可或缺两件事:事业和家庭。既然尚没有事业,先组个家庭也不错啊。

  早上醒来,见身边躺着个男人,我愣是半天没回过神来。一夜之间就成了人家的老婆,还真觉的有点不习惯,不真实,象过家家。接下来,每天穿梭于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找工作,代替了我们的蜜月之旅。工作找得不太顺利!几番奔波后,先后找到了工作,虽然不尽人意,先干着吧。总是要先添饱肚子,才有力气去开拓梦想啊!初为人妇不容易啊!洗衣做饭,持家照顾夫君,样样都得用心学啊!

  周末我买了条鱼,想给他补补身子。可不会做啊。只有打电话向母亲求救。从配料到下锅,再到出锅,方方面面,母亲在电话那头遥控着。一条鱼把我忙的满头大汗,母亲也说的口干舌燥。还不止啊,花费还花了十块多啊。当了家才知柴米柜啊!角角分分都计算着花。那么爱吃面包的我,却不再进面包店,真馋了就去市场买廉价的面包;每晚八点过后,去超市买打折的蔬菜....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缝周末都轮休时,我们去郊区免费游,他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载着我,时而引亢高歌:我骑辆破车,载着我漂亮的老婆....叮当作响的车子为他伴奏。

  也有失意的时候。闹情绪的时候,看着繁华都市里的万家灯火,却没有一个温馨的窗口属于自己,心中就有了小小的失落感。但是又很快又会释然。人应该学会低头走路,正视眼下的现实,而不是徒劳的仰望未来。我始终坚信:只要走好今天的路,明天会自然会更好。也会吵架,多半缘于再琐碎不过的事情。刚开始,他总是充当那个第一个低头求和的天使。他说的没错:越是艰难的日子里,我们越要学会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疼惜,而不是相互指责和伤害。后来我也学会了适当的低头讲和。其实谁对谁错都不再重要,关键是总有一个人低头,非我即他,那就天使轮流当吧。

  毕业就结婚,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至少还有爱情,有婚姻,有家庭;在创业初期最艰难,最容易脆弱和无助的时候,我们有了彼此,才不会孤单和无助。有爱人相伴,有爱情相随,有婚姻相护,一分苦恼,两人分担,减了半,一分快乐两人共享,翻了倍,这样的日子好美好!这就是我们无意间赶了回时髦的毕婚族的生活。虽然有一点点苦,有一点点的难,有一点点的累,但更多的是幸福,是感动。是甜蜜和充实。只因为有爱相伴!

  从“毕分族”到“毕婚族”

  不知从何时起,大学毕业生从一毕业就分手的“毕分”状态,过渡到了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时态。前脚刚拿到毕业证,后脚就领了结婚证,成为当下大学生情侣的一种生活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从“毕分族”转变为“毕婚族”呢?是追逐时尚还是心理的必然转变?是害怕压力还是为两个人携起手来能更好地抗压?

  “毕婚”一词主要是相对于“毕分”而出现的,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我们所熟知的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就是毕婚一族。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像梁、林这样的毕婚姻缘还有很多。不同的是在时代背景下,现代人毕婚的心理成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现代年轻人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取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不论是毕业还是结婚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变化,打破原有的生活模式,尝试新的身份与角色。对于很多人来说,变化总是会给内心带来一些不安定感、恐慌感和不适应感。特别是当遭遇到就业压力大的时候,有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便会给人以安全、放心的体验。相对于恋人而言,爱人可以成为最有力的心理支持资源。所以,当就业道路崎岖的时候,拥有婚姻就会为创业者的内心带来些许的安慰。他们共同走进了全新的生活,共同承受着职业的压力,共同经历着新的挑战,这些一致性也使得双方能够拥有更多的理解,促成了彼此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安慰。毕婚将婚姻有情感交流的功能放大,并直接取得了较好的功效。

  变化之二:大学之后,剩男、剩女的尴尬已经成为校园情侣们的前车之鉴。对于许多毕婚族来说,维护单纯的恋情也是为了避免自己也步入剩男、剩女的大军之中。那些形单影只的大龄学哥、学姐们,已经让他们看到了毕业之后维护稳固恋情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爱与被爱的环境,即使是获得了社会成就,内心也会有一个地方空空的,给人飘摇感,感情在此时此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错综复杂的职业生活中,纯粹、洁净的感情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更好的调养。在这个意义上,婚姻有如一个疗养院,庇护着他们的情感世界。

  自古以来,成家与立业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两大课题,都需要我们在青年时代就将它们稳定下来。毕婚并不是一种时尚,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传统的繁衍、经济、情感三大婚姻主题,并没有远离我们,只是在前后顺序上发生了变化。对于毕婚族来说,哪一项放在了最重要的地方也标志着这段婚姻的质量与生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尽管同居也可以部分满足与婚姻类似的功能,但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差很多。年轻的一代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挑战时,就选择婚姻作为防御和进攻的武器。当然,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进入婚姻的心态也各异。有的人通过婚姻满足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利益:轻松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有一个好工作,在大城市落户,等等;也有的人用婚姻守护自己得来不易的一份情感。尽管生存艰难,但是稳定的感情和相濡以沫的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和力量。其实婚姻提供了哪方面的功能满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婚使大学生们毕业后迅速走上了社会成熟之路,这也是他们个人成长中极为关键的一步。

  从“毕分族”转变为“毕婚族”,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现实生存压力下放弃了乐观幻想,转而追求稳定、务实的保守心态。
沙发
发表于 2011-4-30 10:10 | 只看该作者
且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4-30 12:23 | 只看该作者
我好像再有两年也要纠结这个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江科技学院和山论坛|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和山论坛

GMT+8, 2024-5-14 13:55 , Processed in 0.19748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19 和山论坛(www.hsbb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