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1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当北派太极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兆元字育庵(1810-1890),传子和润芝、和敬芝、长孙和庆喜、孙和庆台、苗延升。延升传王思明、王恩恭(功);庆台传和学俭。和学俭为人忠厚,秉承家学,在赵堡镇独立门户,成立“和式太极拳研究会”除传子侄外,广为传人,大力宣扬赵堡和式太极拳,已使多家辞典、刊物登载“和式太极拳”条目,和家后人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武术会议,传播祖传“和式太极拳”。

和庆喜字福棠(1862-1936),教授有方,传弟子多人,均名声显赫。其传人有和学信、和学敏、和学惠、郝玉朝、郑锡爵、郭云、郑悟清、柴玉柱、刘世英、李俊秀、郑瑞等。郝玉朝功夫为最,郭云在山西赤手打死金钱豹,郑锡爵1931年在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擂台赛中过关斩将勇夺魁首。郑悟清荣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教官。郑锡爵、郑悟清因定居西安广有传人,名声显赫,武林人称“西北二郑”。称郑锡爵为“大郑老师”,称郑悟清为“小郑老师”。郑瑞乃郑悟清之长子,自幼习拳与父同师,为协助其父成就太极功业,除练功外,主要精力操持家务,备受艰辛。因父教拳为业,虽得太极精髓,身怀绝技,从不教人,现已八十有三,仍练拳不辍,前些日子笔者与几好友前往眉县拜访,仍谆谆教诲我们,必须下功方有所成。

郑锡爵字伯英(1905-1961),人品忠厚,技艺超群,器宇轩昂,体魄伟岸,手如簸箕,脚如撑船,浑圆神力,功至化境。本世纪40年代迁居西安,广收门徒,传授师传和式太极拳,后统一改称“武当赵堡太极拳”。人美诩大郑老师有高足弟子八人称为“八大金刚”: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钧晋。著名者还有子郑鸿烈、李应聘、张存义、潘金祥、陈守礼、侯自成、段国社、和良福、王天水、王官长、张有任、赵增福、周静波、李应中、任绍先、杨邦泰、任长安、马殿章、王培华、毕运斋、苏国忠、郑邦本等。宗师门下大弟子郭士奎谢世后,师兄弟公认柴学文继其掌门,柴师为人豪放豁达,乃有古侠之风,功至上乘,其师在世尊师孝敬有加,谢世置师灵牌神位长年祭祀香火不断,堪称楷模。郑鸿烈在西安创办“郑锡爵武馆”传徒授艺。王德华传有高足李健任“郑锡爵武馆”常务副馆长,常携师弟董振嘉、叶惠龙、高辉等参加各种武术活动,弘扬师道,在西安颇有声名。张宏道传有高足王庆升、王海洲。庆升、海洲在赵堡传人诸多,王海洲任赵堡总会总教练,常年奔波于外传拳授艺,著书立说弘扬赵堡不遗余力。赵鸿喜传有高足安民洲,精于技击,人称“推土机”。赵增福著书立说弘扬赵堡功不可没。任志义传戚建海,建海理论研究颇有心得,论文多有发表。王培华苦练丹功,步入杏林治病救人。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

1. 不贪不欠

  这一要求时是走架行功的要求。前文说过赵堡太极拳的架子与推手有密切的联系,走架如推手,推手如走架. 架要不贪不欠,如果说走架中要严格做到这一点,那么推手中这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贪、不欠,这是赵堡人的口语说法,与《太极拳论》中说的“无过不及”是一致的,不贪就是不超过;不欠,就是不要不到。也就是无论如何转换,必须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不做到这外三合的就是贪或欠,就是过与不及,不贪不欠,适中才是。

  赵堡秘传的《七疾》诀中说:“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这一语道破了赵堡太极拳推手和走架的真谛,研究赵堡太极拳推手的人必须从中去寻找奥秘。

  人的身体是有重心,有中心线的,要使身体平衡,不失势,必须注意使自己重心所在的范围内移动,或上移、下移,或前移、后移,或左移、右移等。如果超出了一定范围,就叫“失重”,身体一“失重”,就给对方有可乘之机。人的高、矮、大、小、胖、瘦不一样,重心难以说明在哪一点,只有自己在练习中体会才能掌握。而不贪不欠的原则是检验自己失不失衡的一个外形标准。比如手超出脚尖以外,肘超出膝外,身就自然前移,重心就会随着前移。在运转接劲中,对方不用多大力就会把自己的身体引斜,重心就不稳,对方找到了发放的最好机会。又如,自己的身、手已后收,而脚还在原来的位置不动,这就欠。一欠重心已失中,别人乘势向前加劲,自己会后仰。贪与欠成了自己失败的条件,而给对方造成了胜利的条件。贪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词,贪心,想占人家便宜最终吃亏的是自己,而欠了人的东西,终是要偿还的,两种结果都是使自己背,别人顺。

  赵堡太极拳把不贪不欠作为一条推手的原则,是要求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合理安排,适中对待。适中、合理,那么转换能自如,前进后退,左进右退,右进左退,全身一致。这就是给对方一种无隙可乘的外形形象,对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拳论中这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天远机论》中说:“手起脚要落,足落手要起”,“身要攻人,步要过人”。《高手武技论》中说:“夫拳勇气之势,固贵乎身灵也,尢贵乎手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惟身与手合,手与身应,夫而后虽不能为领兵排阵,亦可手奠敌矣。”在《手法五要及步法》中说:“打法先上法,手足齐到方为真,身似游龙,似烈炮,遇好似火烧身。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消息全凭后腿蹬。进退旋转要灵活,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去散,雨打灰尘净,五行合一体,放胆即成功。”

  以上拳论,就充分说明推手时必须做到身动手随,手进身进,周身合一,不贪不欠。与人推手,遇化发,浑身上下做到外三合,才能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有所成。

  外三合是外形上的要求,要做以外三合必须做到内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不能弧立看待,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呈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做到外三合,必须明内三合。内三合做到了自然会带动外形,做到外三合。如果心不知,意不明,手脚、肘膝、肩胯就不会按思想指挥去完成外三合。反过来,手脚、肘膝、肩胯不合,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也不可能做到相合。他们互为因果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内三合比外三合更难做到。外三合是外形,往往为人们上眼就看出,内三合含于内不显于外,往往不易觉察。学者先求形似,后求神明,形神合一则浑身无间隙,遇敌制敌就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开无不开,一合无不合,到这境界,推手技艺可臻成熟。

2. 三节知进退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科学地、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三节,在粘走、运化、缠绕、绞转中充分利用三节各自的作用使自己获胜。赵保太极拳拳论中有许多明三节的理论要求。古传秘诀中有“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的论述,讲清了明三节在走架推手中的重要性。

  赵堡太极拳拳论:人身自头至脚为一大节,各节均可以一分为三,人身体可分无数个三节,赵保秘传的《十法》诀中对三节是这样论述的:“人之一身而言,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也各有三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总不外梢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至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要贵明也。”这里讲了大的三节,还有无数个小三节。头有三节,为额、鼻、口。脚手均可分为三节,手的三节:指为梢节、常为中节、腕为根节。脚的三节:脚趾为梢节,脚背、掌为中节,脚跟为根节。手指又可分为三节,手指前节为梢节,中段为中节,近指根这段为根节。脚趾也然。全身的三节分得细能自如运用,就能在推手中做到击中节则首尾应,击首者尾应,击尾者首应。这样在推手中就能较好地化解对方的劲力而顺势应击。比如,对方制我臂三节中的肘,我给对方肘,以手出击,对方制我梢节中的手,我以肘、肩出击;这样三节相应,配合身法则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手奏效。

  上节不明即无依无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批判要“明”。头是人的大脑所在,是人体的司令部,一切命令由头发布,全身的进退转换必须由大脑这个司令部指挥。心意一动,却全身各部分因敌变化,所以对头部的要求必须明,不能糊涂。

  但如何做到三节互相接应?如何在推手中遇劲走劲,化背为顺,达到化则打,打即化,粘即是走,走则是粘呢?

  我们从实际手法中的表现探讨它的大批量。比如设自己被对方双手按住肘腕,对方平衡用力加于我腕肘上前按,我遇力即配合身法手前臂放他前来,从一旁走过,即过肩靠对方的胸部。这是中节、梢节被击,根节接应,一走即粘,一化即打。再设对方双手按我左手腕肘,我发现对方用力不平衡,对我肘部用力大,对我腕部用力小,我即中节肘部顺其势转化,以梢节手随转前击。当然,肩、身其倔部位要齐进,这就是三节连环化解还击。这过程完全符合力学的道理,符合借力打人的太极道理。我肘部着人力,即把对方的力的一部分转移到我手上,对方已隐入落境,我借到对方的力,能及时还击到对方身上。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三节化发的例子,由此推之,当人在自己身上的其他部位用力,我都从实际出发,以这种原理来进行实际操作化打。

  赵堡太极拳的三节要明,就是要处处懂得运用三节应敌。当然,这其中要配合用各种劲别,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处理。如果以为这是很容易做到,简单化地看待,不用心去揣摩,这就错了。因为在对敌中,形势千变万化,目不暇接,非得上节“头”保持清醒,同时要有一定的懂劲功夫,经过一定的实际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运用三节的原理去应敌,会产生一个良性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对手浑身都是手,全身各部位都能引、化、拿、发,自己无从入手。

  高明的太极拳家浑身都是手,不是指有无数的手,而是指他身体处处都能配合成一个整体,在触点处即能引化拿发。

赵堡太极拳推手及点穴

一、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二、 赵堡太极拳点穴法及重要穴位

  点穴,是一项有危险性的技法,前辈赵堡太极传人传授非常严格,不轻易授人,以致至今知道此法的人已很少。

  赵堡太极拳点穴秘法道德要求自己在与人交手时,时刻留心保护好自己的穴位。与别人相粘连使用转动、滚动身体的有关部分的方法随时移动身上的穴位,便对方无法触到这些穴位,保证自己的安全。在与对方粘连中处处留意对方的重要穴位,需要点击穴位时即随手而了。遇到坏人歹徒,需仗义为民,或保护自己,即认准对方重要穴位出手,使对方丧失反抗能力,从而制服对方。

  赵堡太极拳秘传的重要穴位有14个,其他穴位从略。这14个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听宫穴:在耳洞前压凹陷处,击之令人耳聋。

  太阳穴:在日月角边,打中脑出血而死。

  分水穴:在困门下饮食分路处,重打饮不下,日久则死。

  耳门穴:即耳,轻打则迷,重打则死。

  斗门穴:在乳盘上,重打即吸气作疼,凶不可言,不致死。

  肺门穴:打中轻则伤,重则死。

  玉关穴:在脑后,打坏三月即死。

  肺底穴:在脊心与前心相对处,被打则笑,咳嗽吐血,三年而死。

  肾茎穴:左右小腹处,被打笑而死。

  困门穴:喉下,被打,一时而死。

  前后心穴、正位穴:在胸骨之中,打伤则死。

  上海穴:在腋下生毛处,重打则死。

  下海穴:在肩颈交界处,被打日久发黄而死。

  前气眼:在斗门穴下,打之不死见凶。

  掌握好赵堡太极拳的点穴技法,必须懂得人体气血流注和经络运行的规律,这些本书从略。

  点穴法,易伤人,初学者慎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江科技学院和山论坛|手机客户端|小黑屋|和山论坛

GMT+8, 2025-5-2 07:01 , Processed in 0.09659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5-2019 和山论坛(www.hsbb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