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北京晨报》报道,为了能给招聘公司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北京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张靓(化名)特意花巨资自我包装。她购置了应聘面试用的全套服装、皮鞋、皮包等,共计花了一万多元。在北京一些商业区,近期买套装的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可见,大学生应聘购置行头,已经成了一种“现象”。
大学生这样做有没有必要?
对此,在中国服装网工作多年的赵先生表示理解。他认为,许多企业不只看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还要看个人特质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而得体的衣服可以使求职者的优点突出。还有人说,一些大公司要求应聘者面试时穿正装,穿便宜的还可能遭到“鄙视”。这说明,大学生花巨资购置应聘服装,是某些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要求,是社会教给他们的“知识”。
但是,有的专家却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指出,这是社会浮躁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病”的重要表现。周教授说,“毕业生购买天价行头包装自己,恰恰反映出其脆弱、投用人单位所好的心理”。这样说至少有失公允。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处于“弱势”,他们敢不“投用人单位所好”吗?周教授还说,用人单位看中外表这是事实,但如果因此造成毕业生的“病态”心理,必将对青年人身心健康不利,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有可能因此在毕业生间造成恶性循环。这里的表达很不清楚。应该说,“毕业生的‘病态’心理”,“对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在毕业生间造成恶性循环”等等,都是“用人单位看中求职者外表”产生的连带效应,不该由大学生负责。在高价求职的问题上,大学生只是受害者。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引领风气的用人单位无可奈何,也就别在大学生面前说三道四了。 |
|